浅面积教学反思8篇
编写教学反思能够提升老师的教学科研意识,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梳理好,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浅面积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1
1、抓住特征,建立表象。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讲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怎样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灵活地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当然,涉及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让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算法。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2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唤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回忆,在通过把一个可拉动长方形铁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新课突出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探究,通过提出一个客观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草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小组讨论。用问题激起学生再次探究,可以把要探究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二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操作,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所拼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引导学生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一定要做到一练一小结,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在拓展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正确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效果还不错,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这节课也有几个地方联系不够紧密,新课转折不够严密,练习强化不够具体,操作时间不够充分。
如果今后再上这节课,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要注意语言表达严谨性,还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如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底和高或近似平行四边形要求它的面积,让学生去量出需要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3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需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有得也有失。自认为胜利之处主要有:
一、体现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身的位置,始终把同学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揭示知识的实质。能让同学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同学去说、去做、去想。我则尽量为同学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同学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才干,提高素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同学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猜测: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来验证。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把自身“导演”的角色扮演好,让同学去体验“剧情”的发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他们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同学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并通过应用,既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发生兴趣。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同学算一算墙面粉刷的面积以和所需涂料;解决一些简单的地面铺设地砖、草皮的问题。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前,我用生活中买菜时用四舍五入来去零头的现象导入,练习时设计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数问题,使同学感到学有所用。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但我没想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难度,此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
(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
(3)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做的不够。本打算在基本练习之后,让学生探究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拓展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时,教师应变能力不强,耽误了时间,此题没来得及做,教师本人的能力还需多锻炼。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是多边形面积的起始课,是后续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过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有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基础,只要学生能找到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就突破了。本节课我利用让学生比较两张纸片的大小,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底×邻边”的错误做法,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把这种情况进行了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学生这么回答。由于担心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会出现类似错误,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用“底×邻边”的错误做法,在课堂上我主动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底×高”而不能用“底×邻边”的方法呢?通过利用平行四边形框架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在平行四边形框架拉伸的过程中,底和邻边的长度没有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逐渐缩小。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邻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为了让学生明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我设计了三个动手操作的环节。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你想到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第二次给学生出示一个底为7.5厘米,高为4厘米,另一条邻边的高是6厘米,再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什么样长方形,大部分学生直接说出是长是7.5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有几个同学说可以沿着6厘米的高剪下来,也可以拼成长方形,只能说出长是6厘米,但不知道宽是多少。让学生明白不可能剪出长是7.5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第三次给学生出示一个底是30厘米,高是15厘米,另一组边是18厘米,高是2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分别想出了剪成长30厘米,宽是15厘米和长是25厘米,宽是18厘米的长方形。通过这三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必需是底和高是对应关系,不能随便计算。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上自己说的太多,让学生思考回答的少,学生回答时还总是怕学生说不好,帮助学生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放手,学会耐心等待,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的。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6
?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数学思想、活动经验对学生下一步探索三角形、梯形和圆面积公式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转化的方法和转化思想的渗透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例如: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不断地把课堂引上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
四、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1、让学生进行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2、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逆向思考,给了面积和底或高求高或底。
3、辨析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相等。
五、我的遗憾
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自己觉得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些学生的操作活动没有很有效进行,导致那里的教学时间过于长。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7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块香蕉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后两种学生没拼出来,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二、三种剪法。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浅面积教学反思篇8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计算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 , 我可以看到 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 本节课 成功的关键在于 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本节 教学中, 我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述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了曹冲称象这个同学们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一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才得到“灵感”的,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上述教学片断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学生就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求猜想的依据。当学生初步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方法行的通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了深入,这不仅使学生再次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教育。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意识要倍加呵护与尊重,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于是, “ 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 ”“ 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 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