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后教学反思5篇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指导能力,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磨课后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磨课后教学反思篇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本事。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学资料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资料,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
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资料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研究到学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磨课后教学反思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教学这课文让学生“读”与让学生“说”便是重点。
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有多种,有朗读和默读,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写三次养猫经历中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一读文本,整体感悟”、“二读文本,质疑思考”、“三读文本,拓展延申”为主线贯穿,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后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起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这么强调“读”,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阅读,生成了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第三只猫明明是不被喜欢、令人可厌的,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会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更难过得多”?又如,写第二只猫时,作者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经历,是告诉我们严于律己的做人还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学生不自主阅读,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读是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也是一种感悟。在施行“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评说,教师的择机引导、指导朗读,师生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自主地找出这样三句话来朗读与评说:“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辛酸、愤恨、怅然、伤感、懊悔,语调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体味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学生“读”是隐性的思考,那么,学生“说”就是显性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鼓励学生能根据阅读作品说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如在对三只不同的猫的认识上,学生这样说:“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运用了动作描写,写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飞扑过去捉。”——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晃着圆圆的脑袋,睁着圆圆的眼睛,长于爬树、善于捕捉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是一只活泼而有趣的猫;“冬天是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猫来的时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给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蜷伏”一词,表现出这是一只很可怜的猫。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想通过学生的自主的读、合作的读、教师引导的读,通过学生展示生存的问题,然后学生自由言说、教师点拨学生深层次的言说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并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做到了严谨有序,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收获来看,不谦虚地说,已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最终的课堂呈现状态来看仍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设计理性有余而趣味不够。
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程序的设计基于自己学习文本的认识。想通过学生的读与说,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发言,可惜的是只有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大多数同学只是认同别的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不处于一个“顿悟”的状态,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获得认同,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做到严谨有序,同时也就有效,这样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结合这课文的内容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有趣,且又能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只采用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形式,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不足与学生的阅读心理把握不准。
(2)教师调控不够机智
在节课中,教师应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但绝不是教学的旁观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者过多的依赖于已预设的教学设计,过多的担心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教师自己的思路受到了教学设计的“监控”,所以,课后一些老师说我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言说听而不闻,而这些自由言说恰恰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出彩点”,教师为什么不适时引导、追问,把对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由此看来,教师怎样机智灵活地改变已生存的教学预设,调控好自己,又能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是值得思考的。
磨课后教学反思篇3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磨课后教学反思篇4
三年前,我上了一堂校公开课。上完这堂课之后,我做了较以往更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并付诸文字记录,所以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和更多的收获。
这节公开课的课题是8aunit4grammar(i),是对“if”条件状语从句的了解和掌握。我知道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得认真备好课。根据我班学生整体英语底子薄的特点,我当时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对reading的复习,涉及几个有关“if”;句的问题,让学生回忆答出,这样既可以温故知新,又可导入自然;再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并用红色突出“if”再用不同颜色打出主句和从句的时态部分。让学生观察、自主总结“if”句的用法规律;下一步通过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让学生及时练习来掌握这种规律;在学生对“if”从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通过“avisittobeijingzoo”的话题贯穿其中,让学生用“if”从句来谈论一些动物的情况。有生词时,通过图片来呈现、教授。接下来,通过amy也到北京动物园去参观,直接过渡到课本上的练习,让学生对“if”从句反复操练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后一步就是课堂检测了。
课备好了,思路清晰了,下面就是落实到课堂了。上课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反映了备课环节的优劣。在实施这堂课以后,我自己特别有感受,在各位老师的点评之后,对这节课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从中找出这堂课主要的闪光点:①及时复习,复习时同时呈现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并能启发学生自主总结,这一点也充分体现课改的要求。②线索内容紧扣本单元有关动物的话题,能体现中心,过渡连贯,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单调和枯燥感。③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来教授生词、句子;并用不同颜色标出重点和本课要求掌握的短语,学生能一目了然。④让全班个别读、分组读、整体读,成为教学的一个特点,能面向全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堂课的不足点:①在复习时,给出问题后,我个人认为比较简单,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部分学生可能还未听懂、看懂;整堂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凑。②在实施操练环节,应有易到难,而我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展示图片,连词成句。是在让学生总结出“if”从句的用法后,只通过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的几个句子来操练后,就开始运用这一环节,其实这时学生就还未完全理解“if”从句和主句的时态用法,所以在抽问中好些学生很难分辨哪一个是主句,哪一个是从句,就造成了时态用错。结合老师所给建议,将课本上65页的练习完成以后,再实施这一环节,效果会更佳。③在操练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可让学生上黑板去做,让学生体会成就感、集中注意力纠错,这样课堂就会自然活跃起来。而我没有做这一步,只是在最后课堂检测的时候,叫个别同学上去做的。④板书太少。因为我把重要短语通过句子展示,并用红色标出,就没有一一列在黑板上,这样不便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记笔记。
这堂课有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那就是课本上的练习中只涉及第一、二人称,没有涉及第三人称单数的练习,而这恰恰在中考中考得多,很多老师建议应该在这堂课操练一些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子。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同感,但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我班学生整体英语底子薄,这种做法对班上优、中上等学生来说比较好,但对不少的中差生来说就有难度了,所以为了照顾整体,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很好的把课本上的内容掌握。在课堂检测中,我涉及了几个第三人称单数的练习,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这符合我们说的“先练后讲”。至于拓展内容就在下堂课来巩固吧!这样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他们才能更好吸收。
三年后,当我又教授这一课时,正因为我的深刻反思,而且上一次又是公开课,所以就有一种记忆犹新的感觉。在课堂实施环节上,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一次授课的反思,做了一次“坚持闪光点,弥补不足”的教学改进。具体做法如下:
第二次授课的设计思路大致不变。
还是按照复习有关“if”的句子——导入到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观察、自主总结“if”句的用法规律——通过题目来操练——通过“avisittobeijingzoo”的话题贯穿其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个句型——小组合作,自设话题,用“if从句”造句(这一环节是第二次加上去的)——课堂检测。之所以要加这一环节,而且是在以“avisittobeijingzoo”的话题贯穿,来进一步学习和掌握“if从句”句型后加的,主要是考虑到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操练对这个句型已经掌握之后应该形成一种自己的东西,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设话题,用“if句型”自由谈论,这样既体现课改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且让学生做到在老师指导下有任务有目的地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课堂升华的效果。 第二次的教学改进主要是从上一次反思的“不足”着手的,并一一加以改进。第一次课堂教学不足点再次呈现:①在复习时,给出问题后,我个人认为比较简单,所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部分学生可能还未听懂、看懂;整堂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②在实施操练环节,应有易到难,而我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展示图片,连词成句。是在让学生总结出“if”从句的用法后,只通过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的几个句子来操练后,就开始运用这一环节,其实这时学生就还未完全理解“if”从句和主句的时态用法,所以在抽问中好些学生很难分辨哪一个是主句,哪一个是从句,就造成了时态用错。结合老师所给建议,将课本上65页的练习完成以后,再实施这一环节,效果会更佳。③在操练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可让学生上黑板去做,让学生体会成就感、集中注意力纠错,这样课堂就会自然活跃起来。而我没有做这一步,只是在最后课堂检测的时候,叫个别同学上去做的。④板书太少。因为我把重要短语通过句子在投影幕上展示,并用红色标出,就没有一一列在黑板上,这样不便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记笔记。针对第一点不足:我把简单的让个别学生来回答说出这些句子,改成让学生默写reading部分所学的含“if”的句子,抽了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小组竞赛默写,看谁写的最快、最好。让全班都参与进来,而且老师也可了解学生对上一节课的掌握情况。针对内容多,造成的课堂时间紧张的情况,我把“通过题目来操练”和“展示图片,连词成句”环节的内容作了适当地删减,选出一些具有典型的考题和突出重点的句子来造句,这种只求精不求多的改变可以让课堂时间更加宽余。针对第二点不足:通过练习题训练后,我调整了顺序,先让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同时抽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这样时不时叫一些学生到黑板上演练,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增加必要的紧张感,同时也弥补了第三个不足点。通过两个步骤的操练,学生对“if”从句和主句的时态用法掌握到位,特别是能一眼分辨出哪一个是主句,哪一个是从句,从而也就不会造成时态用错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的顺序调整,演练充足使学生更快更易理解,收效确实大不一样,针对第四点不足:板书设计我分为两块,黑板中间写几个关于if句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型,突出本课重难点;黑板中间写本课的重要短语,通过在学习后,回顾巩固知识点,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写出,其他学生自己也写,之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如有发音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样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至于第一次有“争议的问题”: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上涉及的第一、二人称的练习外,是否应涉及第三人称单数的训练。第二次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实际情况是这一次的这届学生的基础还比较好,所以在第二次授课时,我专门设计一些关于第三人称单数的考点题目,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弄懂,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课堂上都得以提升。这样可充分体现课堂的实效性,一堂课能完成的任务绝不拖到下一堂。
以上就是我由一节公开课的反思进行的教学改进,两次比对,让我受益匪浅:反思是改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改进是反思的目的和必要结果。我的这个实践案例,足以证明:正因为有第一次的深刻反思才有第二次的实质性改进,让同一节内容的课收到更大课堂实效,这难道不是我们老师该做的吗?
“反思到改进”还让我更深刻明白:上公开课,不可“为上而上”,不能搞“花架子”,必须实在;把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认真准备;从课堂上找到优点,并继续保持,找到缺点,并及时加以修正,再通过下一堂课来改进;一定要主动多听同行的课,也要邀请同行来听自己的课,从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每堂课后必写教学反思,只有这样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改进。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我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磨课后教学反思篇5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大黄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小猫的淘气来表达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而且在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也十分生动和生活化,妙趣横生。因此我认为教学这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以期达到“加强基础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在整堂课中,我觉得各环节处理的基本到位,检测预习后发现学生在多音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进行多次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记。理解课文中学生品读词句也到位,学生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具体表现。不足之处是:在总结写作方法时,有点仓促;拟人的手法也应该让学生总结出来;板书有点乱,应该把学生总结出来的词即时写于黑板。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激情不足,声调过于低沉平缓,不够抑扬顿挫,对学生的表扬的力度和方式也不是很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改正,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