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2-10-01 17:04:36 分类:教学工作

教学反思通过不断地的认真回顾教学能力的提高,写好教学反思往往会比别人进步更快,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因数和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因数和教学反思5篇

因数和教学反思篇1

“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约分打好基础。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大胆探究。

1、通过找8和12的因数,引出公因数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先写出8和12的因数,再观察发现8和12有公有的因数,自然引出了公因数的概念。然后通过集合圈的形式,直观呈现什么是公因数,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数。促进学生建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掌握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掌握了公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交流反馈时,考虑到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只汇报了书本中的三种基本方法,并没有提到短除法。

二、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本节课,教师从认识公因数——理解最大公因数——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相应的练习巩固这几个环节入手,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各个环节的学习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

因数和教学反思篇2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教学时,改变教材中从单调的计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创设情景,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积极思维,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活化状态。

2、合理利用教材。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从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较多,我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灵活处理教材,先以王鹏喜欢跑步引入计算400÷75让学生计算发现商中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数字,再以王鹏喜欢游泳引出计算25÷22让学生计算发现商中有两个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发现商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这样可以将难点分散,各个击破。

3、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究与发展的过程。在新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试算、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在教学中过多地注意预设,使教学放不开手脚,环节安排趋于饱和,这样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环节预设应在于精、在于厚实。

因数和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因数和教学反思篇4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天地。

因数和教学反思篇5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