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教学反思短范文5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分析的一种书面表达,编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短教学反思短范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短教学反思短范文篇1
?最佳路径》是一篇叙事文章。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
“迪斯尼乐园”对于孩子们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那些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和漂亮的建筑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趁孩子们兴趣高涨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吗?迪斯尼乐园中最著名的不仅有这些,连其中的路都很有名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那么就拿起书好好去读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书。
另外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对老奶奶卖葡萄方式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游人你会买谁的葡萄?”学生纷纷说会买老奶奶的。因为“无人看管”,我们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因为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因为“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以此让学生体会自己摘葡萄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信任他人,给人自由的道理。也为理解下文最佳路径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在下文的学习中可厚积薄发。结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出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让学生明白因为格罗培斯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而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人们踩出的路径幽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是最合理的路径。体现了一种理念: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二、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思:
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
2、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课标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努力挖掘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最佳设计?格罗培斯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设计理念?格罗培斯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些问题是学生上节课留下的疑惑,教学中,我有意引到学生品读相关段落,让他们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动手勾画,写下批注,全班交流等形式,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想像,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优雅自然”想象小路的样子;鼓励学生以评委的身份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抓住老人的做法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游人在葡萄园任意采摘的快乐场景,使学生更好的感悟到这一做法的精妙所在。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仿写句子,既引领学生更广泛的理解了最佳路径的深层含义,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短教学反思短范文篇2
“我能行”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自信的快乐,感悟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其自信心。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积极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综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本人对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美中不足及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我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抓羊的经历,虽然失败很多次,但是它不放弃,我们要学习它的这种“我能行”的精神。
另外通过播放激昂而动感的歌曲《相信自己》营造一种自信快乐的课堂气氛,为后面关于自信的学习及体验做好了感情铺垫。同时通过让学生欣歌曲,谈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设想、交流自信者常有的态度,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而且也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只有满怀信心、只有“我能行”才能取得成功。
2、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自信
本节课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展开教学,说一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我能行”,在学生在回顾自身努力进取、成功的经历深刻体验到信心的巨大作用;“试一试”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艺的同时放飞自信的翅膀,在人生旅途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同时还通过分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并将课堂学习推向一个高潮。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其真正感受到自信的快乐及其重要性,区分自信、自负与自卑三者的差别,帮助培养其自信心,从而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赏识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这节课我始终面带微笑,把激情带进课堂,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多用“真好”、“请”“很不错”“精彩”等词句,同时对于学生表现精彩处带领全班学生送上热烈的掌声,真正给予学生大力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下更加踊跃地参
与学习并增强了自信。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美中不足及改进措施:
1、个别活动时间上留得不够多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充裕,如在“说一说”活动环节中,很多学生积极举手想要展示自身才艺,但给的机会较少,如果把此环节改为小组内表演或许会更好,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
2、忽视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由于不自信等原因始终处于“低落”和“游离”状态,不能很好的跟上教学的节奏,但为了顾及整个教学的进程我忽视了他们,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应当注意改进的,可以稍稍放慢教学的节奏,向这些同学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集中其学习的注意力,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广泛的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既获取相关知识又较好的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各得其所、共同提高,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短教学反思短范文篇3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由于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著,仅凭教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曾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费油,很节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著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于是,我抛给他们一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完全必要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吝啬,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但严监生的吝啬,却是极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仅凭文中的几处动作描写显然不够。补白,在这里又发挥了独有的作用。我首先启发孩子们结合原文去想象:即将死去的严监生,是副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有的说他脸色苍白,有的说他骨瘦如柴,有的说他奄奄一息,有的说他连眼睛都没有力气睁开了,半睁半闭的……在这些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共同的答案:严监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濒临死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些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举动呢?他心里想什么呢?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你们,你们不要点两茎灯草啊!太浪费了,快挑掉一茎,否则我……我死不瞑目啊!”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反应中,孩子们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临死前都是交代后事,和亲朋话别,而这个严监生,死前的最后一缕牵挂竟然是两茎灯草,最后的一点力气居然全用在两茎灯草上!太吝啬了!这是要钱不要命啊!顾钱不顾情啊!
至此,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完全活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镌刻在了学生的大脑里!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再次感受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取多种补白等教学手段,设法激活文本中的全部话语因子,让他们代表作者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悟到文学的价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阅读教学。
短教学反思短范文篇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想要突破的难关。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这样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一、布置预习作业,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集有关的三国故事来读一读、看一看,通过读故事或看视频,对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有所了解,进而对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铺垫,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不会感到那么唐突、难以接受。
二、读题质疑,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文本
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入手,提问学生: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说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着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样借箭?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也让学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动力。
三、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有了第一环节的“读题质疑”,接下来就是“顺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线,读懂课文内容。根据同学们在读题时生发的疑问,课件出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到箭了吗?”三个问题,只要学生通过读课文能回答出这些问题,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学生就不会迷失在长篇幅课文的“文字森林”里,这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改变。
为什么借箭?通过研读课文1—2自然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地拿下这个问题: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样借箭?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详细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被大容量的又长又难的句段信息淹没、裹挟,一头雾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终的收获不过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关于怎样借箭的较为凌乱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对于聋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就需要去粗取精,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利用拟定小标题的方法尝试将长文“肢解”成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句段,通过每个小标题的提示去找寻我们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标题1。借箭准备,课件弹出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读完分享自己已经读懂了的内容。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以上这段文字以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形式呈现,这段话对于七年级聋生来说读懂它并不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鲁肃,让聋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兴致颇高,不但读得出色,也对本段课文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借箭需要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对周瑜保密。
出示小标题2。借箭经过,课件引导学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上面这段话通过对诸葛亮三天“动静”的解读,学生不难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接下来的两段话是借箭的详细经过,课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通过研读这两段课文,明确借箭经过:
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
教学至此,最后一个问题——借到箭了吗?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学生心里都有了答案。
透过《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在聋生的语文课堂中实施“长文短教”的喜悦。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乐于尝试,我们就能引领学生朝着我们向往的远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达。
短教学反思短范文篇5
?小毛虫》讲述了一只小毛虫从结茧到破茧羽化成蝶的过程,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童趣。
课文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角色形象。一开篇就将“趴”着的小毛虫和“唱、跳、跑、飞”的大小昆虫进行对比,表现了小毛虫的貌不惊人,突出了小毛虫的笨拙。最后又用欣喜地笔调描写了小毛虫变成了一只“灵巧、轻盈”的蝴蝶,与前面“笨拙”的小毛虫形象形成反差,突出了小毛虫的变化。这些鲜明的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生动。
处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以上两处对比理解小毛虫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更鲜明地体会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如:第二段抓住“九牛二虎之力”,鼓励学生通过字面意思猜测词语意思,让学生试着用上该词语说一句话,加深理解,还抓住“挪动一点点”“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小毛虫的“笨拙”,从未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
在了解故事的顺序,理解故事内容后,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地讲述故事,多数同学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比较生动的讲故事。
一点小遗憾,品读课文时,教师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用书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回答,同学们找的比较凌乱,不能逐段寻找,抓关键词语,这是学生能力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课堂中教师需要加强的环节。
心向学,学必有方!作为语文大课堂的初学者,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