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的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5-30 14:01:21 分类:教学工作

教学反思是我们认识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文件,你一定要认真对待,通过教学反思的文字是可以看出我们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的,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夏天里的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8篇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1

?雷雨》该课属于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文字优美、生活感强,同学们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将要到来的压抑、下雨的酣畅淋漓、雨过天晴的清新。

最初我的设计是只讲第一部分雷雨前,苗老师在听过我的课之后提出建议:第一,简单的字可以换组词这种方式识记。第二,只讲雷雨前的部分,太过单薄。第二,这样一篇文章,文字扎实优美,为什么不学完呢?第三,把生字落实到最开始,同时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落实到读。

于是我把这节课重新设计,生字的识记依旧还是重点,书写生字指导方面“雷、垂。”“垂”字横画、竖画为主笔,横画之间间距相当。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抓住了“雷雨前的压抑”“雷雨中的酣畅”“雷雨后的美丽”让同学们反复读,反复感受,首先借助图片感受大雨将至的担忧、害怕,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雷雨下下来的急且大通过“哗、哗、哗”有节奏的停顿读出来。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先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再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投入进去读。

通过这次讲课,我认为读落实到每一次理解和表达中要更加简洁,把语文简单到“读”和“写”,读是我更容易忽视的一个版块,所以能够让学生把文字真正读出文字的韵味才是当下低年级的教学追求。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2

?雷雨》这篇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再对照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及个人独特的识记方法进行生字识记。书写的板块要引导观察,强调习惯,突出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我很注重朗读训练,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说着;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因此,这堂课我让学生读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课文见面的初读,有生字词语宝宝认识后的再读,有讲读课文时的精读,学生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自己读、有小组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读出了正确,达到了流利。不仅读的形式多样,还教给他们怎样读。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蕴涵的情感就体会出来了。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创设更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3

明确了重难点,再看单元目标。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第一篇课文,全文从把不同方面围绕着中心句展开教学。在解构文章时,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即文章围绕着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具体讲了动植物的生长、事物的生长和人的成长。一般而言,许多老师都会把这生长的三方面当作并列分类,即认为动植物、事物和人的生长是属于同一等级的,但是事实上纵观全文,细细推敲,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文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作者从动植物的长写到事物的长,写出了看得见的长(看的见的长在文章第二段“夏天的长是活生生看得见的长”有提到,如果不对教材进行研读,很容易停留在“同层级”教学中)到看不见的长(山、河、地、铁轨和瀑布的长),也就是在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句,笔者认为作者意在告诉孩子们夏天万物生长是需要我们去发现、观察,细心思索万物的生长,你最终才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现人生道理的过程。最后,由动植物、事物的长,抽象出青少年成长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的用力的长。”即深入到文章第四自然,紧扣住文章难点之一“让学生领悟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学习的人生道理。”这样由整体感知,初步引出写法: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也为难点的突破铺垫。

初读感知完,笔者通过简洁的过渡语将学生引入文章重点段落第二段学习动植物在夏天的迅速生长。以“你认为哪一种动植物的生长最迅速”为引线,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谈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瓜藤、竹子高粱、瓜藤等生长的迅速,并始终回扣第二段的段落中心句“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看得见地长。”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地教学中体会、感受和领悟“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的写法。达到重难点突破。教学完第二段,笔者又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段的中心句正是文章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体现,让学生由篇到段,再由段到篇进行感受,为最后的习作练笔提供铺垫和指导。当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要更注重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必拘泥在教案的流程中循规蹈矩地走教案;

2、当精读小结完后,笔者发现自己少贴了一个板书,又返回去多提醒了学生,相当于环节的设置上又回到了精读第二段,显得有些凌乱,也不利于下一个自由环节的引入。

3、在学生谈“竹子高粱长得最快”时,笔者没有回扣中心,环节漏了。在公开课上由于过度紧张,对待此,笔者认为应当多开公开课,新教师要想获得成长,得到老教师的传授,必须要有“自讨苦吃”的精神。

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小练笔的展示和讲评。由扶到放,立足单元习作目标,引导学生写作时学会列提纲。笔者透过板书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但是,在巡视小练笔的过程中发现我班学生大部分在围绕着给定的中心写小练笔的大纲,而不是梳理思维导图,笔者一下子手足无措,这与我之前磨课的五个班级相差太大。(其实我大可不必紧张,因为我可以顺势表扬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文章,这就体现了经验不足的缺陷)当时,为了能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笔者挑选了运用思维导图能梳理不同方面的学生的作业。但不足之处就在于我展示学生作品质量的先后顺序以及评价的到位之处。我只引导学生可以从一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写,也可以从不同方面的多个角度写,比较空泛。比如一个学生他以树形思维导图方式写“精彩的运动会”,写了跳高、跳远、垒球等,这些角度都是从“运动会项目”这个方面来写,那么教师在肯定学生能抓住写法梳理的同时,要立足发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除了抓住这个项目方面,还能抓住哪些方面来写?让学生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小练笔更扎实,更有效。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4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如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同学们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同学们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使同学们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同学们读课文前,先听一段音乐,猜情景,而后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激起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生字学习,结合词句

课前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用横线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允许同学们提出本课尚不要求或被遗忘的字,在文中画出来。再对照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让同学们在朗读中试拼。然后引导同学们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及个人独特的识记方法进行生字识记。由于本课的生字只有四个,在课堂上的教学,就采用了检查生字:逐个出示生字,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通过组词成句,回到课文,体会生字出现的环境,了解用法习惯。

三、自主学习,感悟语言。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同学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同学们朗读,让学生找一找:读完了课文,你有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吗?请你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四人小组说说喜欢的理由,最后带领同学们品字赏句,重点领悟“压、乱、垂”。

四、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同学们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同学们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5

?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主要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我们知道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来探究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借助于多媒体和实物手段,创设或再现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课堂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对文本或是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时,学生才能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情境教学重视富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创设,更讲究“情”与“景”的统一。无论是实际的教学情景,还是借助于多样化的媒体创设的形象化,都应是情趣、情感和教学场景或是再现的文本场景的高度统一,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我们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达到激趣、动情、助学的效果。但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教学偏离教学目标,那样容易造成情境创设负效应。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6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成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哲理散文。课文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课件出示: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我制作的课件是随机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图片,供交流时用。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3、较好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没有为文本创设应有的教学情境。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可是教学时,我却没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夏天景色图片,让学生畅谈对夏天的感悟。研读文本,感受成长,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重点理解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这句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最后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课下练笔:选取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7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的用力的长。”通过教学,我收获颇丰,分享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我为文本创设了应有的教学情境。本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时我积极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渴望会更强烈。

2、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及时分析引导,既保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3、我通过把握重点的方式,让学生们齐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们通过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学生们通过读这些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因为之前教学中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体会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最终使学生明白因为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对于课文的分析比较多,课堂气氛活跃,但我觉得还有一个不足是没有进行拓展。对于本课的诗的题材,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升到新的层面。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一个环节:拓展写诗的环节,给学生列出大概的要求,仿照文本,让学生自己练习写诗,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篇8

在教学设计上,小丁老师根据课文特点紧扣本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一单元要求,牢牢把握住“中心句”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的写法。本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课文并学习课文的一、二两段。

导入方式是谈话导入,以秋天的硕果累累很快带入夏天快速的成长,趣味性不够强,但是对于家常课来说能让学生较快进入课文学习。

导入进入课题后,小丁老师便让学生自由通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但是在这一块中的生字词部分,她列在课件上的字词较为随意和散乱,没有什么规律性。所以这里如果能选择有必要和有特点的生字,并把它们分分类(比如轻声字、多音字等),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效果可能会更好。

之后便开始学习第一个内容“动植物的生长”。小丁老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和具体的事物,并找找关键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它们生长的快速的,并以表格为抓手,让思路变得更清晰。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这些描写性的关键词分分类,并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的“生长之快、变化之大”,进一步体会课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的写法。

第二自然段每一句话都是使用了不同的句式,因此小丁老师抓住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观察这四句话的特点并说说好处。不过这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能在课件上做上句式比较会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快发现这些句式的优点。最后她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练笔仿写的形式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是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上比较出彩的一点,让学生有动笔的机会来写一写,真正地将所学实践起来。

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上的问题不是很大,整体思路也比较清晰。

不过在真正的课堂上,面对预设之外的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课堂上无意识地讲话过多,较为啰嗦,比如一些口头禅(如“对不对”)。

2、课堂的评价语较为单一,偶尔会复述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给以强调和反馈。

3、很多时候都在力求完成教学任务,走完教学程序,死守着心里的那个答案,没有耐心和用心去充分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因此也不能很好地从他们的回答中加以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进步。

4、提出的问题有时比较泛,不够准确和具体,学生偶尔会云里雾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导致课堂停滞。

5、指生找到中心句之后,可以让学生们齐读,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这句话上面来。而指导朗读时要指出哪个字词要重读,哪些地方要读的快一些。这样比较直观清楚,进步也会比较明显。

6、第二段中动植物生长得出的特点是“生长之快、变化之大”,而“变化之大”我并没有强调,而是最后提了一下,学生可能并没有分理解,如果能随着文本反复强调会更好。

7、第二段中最后的句式练习“……的生长是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因为……”只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了,但是不一定所有同学都会说。所以应该给出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全体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这样能够照顾到每个同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真正进入课堂,有所收获。而小丁老师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找出了问题所在,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相信未来的课堂里,她一定能取长补短,做一名更专业的语文老师。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7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夏天里的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