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观后感8篇
我们写观后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对于相关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安娜的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安娜的观后感篇1
一、影片介绍
电影《安娜与国王》是好莱坞据安娜・利奥诺温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的反映19世纪泰国(当时称作暹罗)宫廷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新近丧夫的英国年轻寡妇安娜・利奥诺温斯到暹罗为暹罗王蒙库的子女担任家庭教师其间发生的故事。
安娜处处蔑视泰国宫廷礼仪和习俗,而这种藐视以当时国家间逐步升级的政治冲突为背景。大英帝国把其保护国缅甸当作跳板,骚扰暹罗人的村庄。蒙库王忧心如焚,努力保持暹罗的独立,为英国使节安排了一场外交礼仪的盛大宴会。不久,国王派遣军队远征,制止缅甸对暹罗村庄的骚扰,却发现表面忠心耿耿的大将军阿勒实则骚扰的策划者。而后,国王新纳的妾塔恬为爱私奔,抓捕回来后,以变节之名被处死。万分惊骇的安娜准备离开暹罗。此时,表里不一的阿勒的欺诈行为被揭穿,王室受到威胁。安娜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王室成员逃至安全地点。路上,大家遭遇叛徒阿勒,安娜又将蒙库王从危难中拯救出来。暹罗恢复了正常秩序。最后,安娜离开了暹罗。
二、评论
影片将安娜这一代表强大、先进西方文明的女性塑造成了一名能左右东方国王、拯救东方国家的命运舵手形象,旨在掩盖拍摄者意欲向观众渗透的后殖民西方文化霸权,即:东方国家暹罗只是作为西方国家英国存在的一个他者,东方男人暹罗王蒙库也只是衬托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方白人女性家庭教师安娜的一个他者。
安娜的观后感篇2
电影很老了,我曾经听说过但一直没有看过,真正让我决定看是因为听到了原声,而非因为拽哥。
电影中点点滴滴都透露着暹罗的专制与压迫感,那时它还叫暹罗,里面的每个人都将国王看得比天高,他们尊重它,害怕他,只有这个英国来的女教师,她说,怀着崇高的敬意。她坚韧而又善良,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为唯一的不用向他下跪的人。他傲慢甚至有些野蛮,初相见时便是一声大吼,王者风范带着典型的君王独霸注意展现在安娜面前。我想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应该不是太愉快,可是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自强的女人慢慢印在国王心里,他决定让安娜教育他的所有孩子,教他们西方的知识,教他们英文,教他们人生的真谛。
起初的时候,所有人对于这个金发闭眼的姑娘充满了不信任甚至有点敌视的因素,王子更是和安娜的儿子打了起来,可这一点点的小事却更凸显了安娜的智慧。她对于王子和儿子实施了相同的处罚,一起吃东西时,她和王子的隔阂也在慢慢消除。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傲慢的国王,不服气的王子,婉约美丽的王后,为爱而生的塔婷。而她心中的伤口也在暹罗慢慢愈合。她为了救奴隶而送出自己的戒指,在宫殿上公然和国王争论,她与他平起平坐,虽然他不允许她的下巴抬的比他高。傲慢的国王慢慢爱上了这个聪慧的女子,给她了一个完美的家,给她破例无数,我想这种包容和默许也许就是这个骄傲的国王所给的爱吧。这个善良的老师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小公主最喜欢送给安娜她的画,而在她死的时候,安娜流露出的悲伤的眼神又何尝不想一个母亲?
她何其完美,她能在三周之内将宫殿布置的让来宾赞叹不已,她一出场便吸引了所有目光,她能为了自己的坚持和大胡子们争论起来,她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王,挽救了王室,挽救了暹罗。她又有一颗破碎的心,她不敢表达自己的爱,她尽力做好一切可又无法平静自己的心。能不能解决老师和国王的问题?问自己,问王,抑或是问主。他们不能在一起,最后的一支舞也让记忆永远定格在这里,我相信这是爱情,我相信这份爱情永远保鲜。
塔婷替安娜爱了,了。安娜却最终选择了离开。她没有其他选择,就像当初来到暹罗一样。
沙滩上,自然的安娜与国王,那份美好一直印在我脑海中。
can not touch,can not hold.
how can i not love you?
我会记住这个让我感动的故事,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发哥,不是黄四郎,是国王。
安娜的观后感篇3
?安娜·卡列尼娜》透过安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述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述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透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之后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那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我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到达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我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向激动着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到达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一样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之后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感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感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我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理解,当然,安娜也不会理解,所以她选取了一个正确的感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十分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感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感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我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我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状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以前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我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期望,我一向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但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但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期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就应怀疑他,真爱他就就应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应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应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好处,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向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明白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就应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我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我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我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安娜的观后感篇4
电影的剧情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命运纠葛为明线,以康斯坦丁与凯蒂的感情发展为暗线展开,最后为我们分别叙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前者的爱情走向极端的毁灭,后者走向永恒的田园式的幸福。以传统东方道德视角来看或许会单纯认为前者是背离道德的堕落爱情的报应,后者则是淳朴爱情的善果。但置于沙皇俄国那段新旧交替紧张惶恐的历史背景中,或许托尔斯泰正是通过塑造这个为爱沉沦,为爱反叛,为爱疯狂,为爱毁灭的安娜·卡列尼娜来歌颂传统压抑社会中躁动叛逆的灵魂。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一场盛大的悲剧,因她惊心动魄的美,不羁的灵魂,狂烈的心,疯狂的爱,最后却只毁灭了她自己。托尔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开头碾死工人的列车便是她陷入爱情的地方,爱情在哪里开始,生命就在哪里结束。在那浮动于安娜死去面庞的火车光影下,影片达到高潮的尾声而又归于一种柔和的平静。在绝美的华尔兹中让人感受到这场盛大无比的悲剧的美与魅力。
偶然听见有人批判电影里面人物冲动而不理性的爱情。我想,或许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歌颂理性,但在伟大的著作中,正是这些极端暴烈、酣畅淋漓的人物命运才会触动到我们沉睡着的渴望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离不开诗歌,小说,电影等伟大艺术的原因。
12年版的这部电影评价并不可观。可能因为没读过原著,大体而言,我对这部电影恰到好处响起的华尔兹,频繁而富有节奏性的舞台剧形式的场景转换,人物精致的妆容服饰,夸张而极具艺术感的动作表情,乃至沙皇贵族奢靡生活的生动再现,都甚为满意。
安娜的观后感篇5
13岁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赵文龙却因为家庭变故,使这个小小少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家住昆区少先路31号街坊的赵文龙,是包钢八中初2五班的学生,赵文龙的母亲李英从小患有脊椎裂,不能行走。20xx年,又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如今,李英只能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因为无法承担家庭的重负,20xx年赵文龙的父亲选择了离婚。从10岁起,赵文龙就用稚嫩肩膀扛起了一家之主的重担。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从不抱怨,让妈妈快乐是他最大的心愿。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我们都知道,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黄凤。吴林香。邵帅。龙花。徐沁桦。赵文龙。路玉婷。高雨欣。林章羽和何秀巡姐弟可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又怎么能体会他们对父母亲的那份爱那颗孝心。
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学生,但他们却有着不平凡的孝心。
安娜的观后感篇6
最近这些日子一向在看苏菲玛索的电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本人并不是很习惯俄罗斯人的写作风格,所以他们的书我大抵是不怎样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尔兹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也太过沉长而显得有些枯燥。
但是,电影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想看了就看吧,比看书可简单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镜就十分有道理,她刚下了火车,火车一开,一位倒霉的先生就倒在了轨道上不幸被碾死。这与结尾安娜卧轨自杀以终她的最后一次出镜无情呼应。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为一个没恋爱过却满怀深情的年轻人,我来稍稍评价一下我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的安娜。她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挺开明的丈夫(当然,这是他为了向外界显示出自我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然而人的性欲并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操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来自于原始的野望。所以对于她跟渥伦斯基的偷情行为我是不作评论,毕竟看起来像是真爱。让我不能忍的是,渥伦斯基紧紧跟着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决多次;当安娜理解他之后,这狗比样的竟然在安娜儿子面前(有一段距离,但不算远)强吻了安娜,我靠~我当时十分生气,这会让小孩有犯罪冲动的好吗(宰了这强吻我妈妈的逗比)。总之这狗比的自私与禽兽般下流的人品显露无疑,他让安娜与卡列宁离婚以始自我得以能够在上流社会继续有头有脸生活。
然而从卡列宁的话语中能够看出,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与安娜的儿子。但是一扯上离婚,卡列宁却不肯将儿子分给安娜。哦~可怜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游戏中无法脱身,遂卧轨以求解脱。
谈谈欧文,我喜欢这个人。他是个有思想的大胡子,与安娜见过一面,却无关紧要。
一看到欧文说的那句话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岁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间,产生了有机细胞,寄居人间片刻,然后灰飞烟灭。这句话把人类写得多么渺小,我们何以将自我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对他人指手画脚。宇宙无垠,值得我们带着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对于欧文的其他名言,还是不要写出来了,因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浅,无法深入到电影中除了欧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实是托尔斯泰想得太复杂了,但是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安娜的观后感篇7
国产空片的套路,一般都是一个爱作死的女主,外加一个打死也不信女主的男主,一部电影,光是男女主都让人恶心死了,根本喜欢不起来。而这一部,男女主的人设都很棒,男主人帅,对老婆又贴心,关怀备至,也不怀疑女主,女主说见鬼了,他就相信是见鬼了。而女主也长得十分漂亮,智商虽然不够,却也没有那么作死。光是男女主的人设,就已经赢了。可是剧本却不出意外的,掉链子了。
除了男女主,黑人闺蜜,老年教父,这些配角也都让人十分喜欢,虽然是一部恐怖片,却并没有让人觉得任何一个角色让人恶心,人设都十分棒。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好,可惜架不住十分平庸,又漏洞百出,故事都讲不囫囵的剧本!说真的,我看过那么多恐怖片,可以说男女主不让人讨厌,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一半,可是这一部啊,真的可惜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新婚的夫妇,妻子怀孕了,丈夫正面临实习压力,丈夫偶然给爱娃娃的妻子买了一个布娃娃,从此一切都开始不太平了。先是隔壁夫妇被走丢的女儿回家杀了,之后家里又出现一系列诡异的事情。两个人不得不搬家,可是那个布娃娃却不知怎么回事,又跟到了他们新家。那个布娃娃想要杀死他们夫妻的孩子!最后妻子认识的闺蜜替妻子死了,夫妻一家圆满。
故事可谓是十分简单,前面拍的也挺好的,可是后面太拖沓了,剧情几乎完全没有推进,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顶多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恐怖片吧,完全没有新意,完全没有创新,也不怎么吓人,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不重要的部分大量堆砌,让人味同嚼蜡。总体还是可以看一下的,但是有很多地方却没有交代清楚!
那个娃娃,到底是什么鬼?那个娃娃是丈夫买回来就有鬼,还是买回来时没事,隔壁的女儿死了,血滴进眼睛里才变得很诡异的?从片中看,似乎是隔壁的女儿死了之后,血滴进眼睛里才变诡异的,因此片名也直接以隔壁女儿的名字命名,叫做安娜贝尔,但是她为什么要一个灵魂呢?她不是把她爸妈都搞死了,她要灵魂干嘛?没有动机的吗?是要自己复活?可是并没有啊?
当然了,片中也交代说,是邪教要召唤什么东西,可是到底要召唤什么呢?演到最后也没说到底在召唤什么,如此敷衍真的好吗?女主手臂上被划了一个奇怪的符号,却到最后也没说明白,到底是要召唤什么,召唤出来是干嘛的!不说召唤出来是干嘛的,没有动机,这样会不会太强硬了?
最后妻子要跳楼,用自己的灵魂,换女儿的灵魂回来,也不过是看到天花板上写的字,听到一阵奇怪的耳语,真正的鬼都没出来和她明说,她就这么确定,自己死了女儿可以回来?不怕自己白死啊?现在的鬼片都这么任性的吗?鬼的真身都不用现身的?就只是在女主背后瞎晃悠,在神父面前露一下,其他时间都不管的吗?
不是说好了只要一个人的灵魂就行了吗?为什么安娜贝尔的父母都死了,她自己也死了,这都三个人了,怎么还不够啊?说什么献祭灵魂需要自愿,安娜贝尔可是自愿的吧,她是自杀的啊,那为什么还要再要一个灵魂?还是说是安娜死之后需要一个灵魂,那说不通啊?那安娜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杀死自己一家人?
要一个灵魂到底是干嘛的?最后女主的闺蜜死了,鬼就不闹了,要一个灵魂某个人就能复活?还是真的要召唤什么?那最后召唤出什么了?召唤出了一大堆空气?感觉要一个灵魂也并没有什么作用啊?为什么鬼就不闹了?难道就只是因为鬼太寂寞了,找个人作伴?那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啊?
那个娃娃很丑,却人见人爱就不说了,毕竟是一种艺术嘛,梵高的画我看着也不怎么好看啊,但是的确很棒啊,我们不能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而且人家女主是做娃娃的,各种娃娃都喜欢,这也能说得通啊?那个系列的娃娃都很丑,女主其他娃娃都有了,就差这一个,有收集强迫症的人,为了集齐那一套娃娃,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女主喜欢那个娃娃还可以接受,可是最后那个老妈妈喜欢那个娃娃是什么鬼?娃娃已经破成那样了,看上去十分诡异,而且还超级贵,而那个老妈妈看穿着似乎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啊,为什么连还价都不还,直接大方地买走了?
总体来说,是一部比国产恐怖片稍微好那么一丢丢的恐怖片,至少男女主人设不招人讨厌,女主闺蜜、神父也好评,勉强凑合。我和女主一样,是一个系列不看完、不按顺序看会死星人,所以其实我是想看第二部的,但强迫症晚期迫使我必须要先看第一部。而且其实点开第一部的开头时,我就知道我已经看过了!但是发觉后面的剧情完全不记得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看完之后,觉得并不太好看。不过就算完了个任务,好了,可以安心去看第二部了。
安娜的观后感篇8
孝,是人之本分;孝,是发自内心的诚恳而真诚的爱。但让我真正理解“百善孝为先”的含义,是通过观看《最美孝心少年》这个电视栏目。看到里面那些孩子,我不禁潸然泪下,太感动了!他们的精神真正诠释了“孝”的意义。
观看完后,我深有感触,父母每天慢慢碌碌,都是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好好培养我们,他们是那么的无私,而我们却不懂他们的辛苦,还时不时的给他们添乱。我们和电视里的孝心少年比起来实在是太渺小了。
在生活中,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朋友们!对于我们来说,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送上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看到我们成绩进步的笑脸;孝,是我们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孝,是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