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通用6篇

时间:2023-04-08 09:04:48 分类:教学工作

其实为了能够制定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教案我们就能知道教师是不是认真进行了备课,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物理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教案通用6篇

物理教案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运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物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目标:

1、观察实验水平: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水平: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理应多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理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能够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能够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物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展示新闻和图片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

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看屏幕

听讲解

§ 6.5宇宙航行

进行新课

问: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但如果射出的速度增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思考

演示牛顿设想原理图

一、人造地球卫星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当抛出速度达到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那么,速度多大时,物体将不会落回地面而成为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呢?

观察、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

展示课件并讲解

二、宇宙速度

?板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km/s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种表达式: 推导: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 将r=6.37×106m ,g=9.8m/s2代入,求出第一宇宙速度仍为7.9km /s. 如果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的水平速度大于7.9km /s,而小于11.2km /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就不是圆,而是椭圆.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km /s时,物体就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所以,11.2km /s是卫星脱离地球的速度,这个速度叫作第二宇宙速度,也称脱离速度速.

?板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 /s

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要受太阳引力的束缚,要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 /s,这个速度叫作第三宇宙速度,也称逃逸速度.【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

?板书】4地球同步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特别的卫星叫地球同步卫星

(1)同步卫星的高度是确定的:h=36000 km.

(2)理解同步卫星“同步”的意义.

(3)探究同步卫星的位置.

2.观看视频:同步卫星的轨道以及同步卫星的发射

讨论并推导

观察、思考

说明特点

了解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视频和图片

巩固练习

1.一颗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半径为r,它的线速度大小为v,问: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2r时,它的线速度是多大?重力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2.天文台测得一颗卫星沿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绕某行星转动,周期为t,求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和行星的质量.

物理教案篇5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理解温度的概念。 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4.1-2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 (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 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 -45℃读做 0℃读做 5、体温计: 、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 使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 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物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物理教案通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