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7篇
只有对教学情况做到全面的了解,我们才可以将教学反思写得出色,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2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现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知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3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4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5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方法,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学方法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6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篇7
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3(1)来表示,这一份就是3(1)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3(1)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3(2)块)怎样看出来的?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4(1),3 个饼共得到12个4(1),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4(1),合在一起是4(3)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块饼,所以每人分得4(3)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4(3)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4(1)块,就是4(3)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4(1),就是4(3)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4(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3(2)(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9(7))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4(3)(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0(1) ( )
②1米的4(3)与3米的4(1)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3(1)。(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15(1)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