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教学反思6篇
编写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指导能力,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活动反思的一种书面表达,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寓言四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1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在讲这节课时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2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
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
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3
在教学中,同学们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又在同桌的互读中认识了生字,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积累了词语,“赞不绝口、奇怪、惊呼、张牙舞爪、腾空而去,”并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词语,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整堂课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亮点,那是孩子们在理解“赞不绝口”这个词语时采用了表演的方式,不用多说一句话,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很快理解了赞不绝口的意思。我领悟到表演活动是孩子们的天赋,即能增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理解词语的效果。再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我在进行对比时这样问道:假如你是有眼睛的龙,你想什么?说什么?有个孩子这样说:“啊!我看到了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看到了房屋,我还看到了高山,我看到了大海,我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孩子们即掌握了字词,又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4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5
最后一课。前两则出自《伊索寓言》,后两则分别出自《韩非子》与《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寓言。我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因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积累文言词语作为教学重点之
一。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寓言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较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的异同,突破了这两个难点,就理解了寓言的特点。 在课堂上,我力求实践“三单五步”课堂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伊索寓言》两则,在“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汇报会”的小活动。因为《伊索寓言》是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布置学生读过,所以我提前让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读书情况:你最喜欢《伊索寓言》中的哪则寓言?为什么?大约用五、六分钟时间让四个组汇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学生对《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的介绍。我比较注重课前预习,因为我认为合作探究前应该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准备。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了学习单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并展示生词、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词语解释。所以引之后一般有一个预习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个组来负责这个任务。时间大约是4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汇报名著的时间略显紧张。展示的小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预定的时间。
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各小组选一位记录员并代表发言。学习单上的前三个问题设置得很不错,环环相扣,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揣摩,都是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学接受其他组员记者的采访,将合作探究的几个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提问,打破了小组代表汇报的沉闷,表达流畅有见地的代表也为小组挣得一分,学生也饶有兴趣。这则寓言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如果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读出对自己的人生启迪。所以,我在学习单问题之外又加了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这样学生就能从多角度来谈寓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蚊子与狮子》学习单上的前两个问题很关键,这两个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得很不错,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个问题:当蚊子取得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意外?蚊子为什么会粘在蜘蛛网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个寓意——骄兵必败。这一环节其实学生表现得不错,但我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验收单上的相关题都做完了,做完后我让学生同组互批,并由组长检查改错,力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最后两分钟进行小组评分,一评组员参与度,满分四分,由组长打分;二评成果展示与纪律分,满分四分,由教师打分;三验收单自评,满分二分。获胜小组加五分。学生打分的积极性很高,应有些实质性的奖励,如给获胜小组减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两则古代寓言。课前布置预习,完成学习单上自主学习部分1、2题、3题(2)、(3)。在“温”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古代寓言,学生能说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寓言。然后我用一句话引入本课的教学。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你又能从本文的两篇寓言中得到什么人生的启迪呢?展示预习自主学习成果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读句子,一人说重点字义,一人翻译,一人说文言现象。让其他组的学生质疑,本组学生答疑。疏通文意后,用“我问你答”的形式,考重点字义。合作探究时,我采用的是小组比赛的形式,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个大苹果,因为正好是圣诞节,而且寓意着分享的快乐。之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我在理解寓意这道题上又加了几个问题:如《智子疑邻》富人有什么不明智之处?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怎么样?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为怀疑的对象,会有怎样的反映?向别人进言要注意什么?
从这三个角度发散思维,学生就不会拘泥于一种理解,教学《塞翁失马》,在复述故事之后,学生已然明白了福祸互相转化的道理。在学生自由谈启示时,我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补充了几个问题:遇到好事,你该如何?遇到坏事,你又该如何?如何把握转化的条件和机会?课后,我反思这些问题如果由学生来提出,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比较中外古代寓言的异同,明确伊索寓言多以动物寓言为主,结尾点明寓意的写法,而中国古代寓言多以人为主人公,寓理于事,比较含蓄的特点。而在总结相同点的时候,进一步明确了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讽刺性强。 接下来的时间,我组织学生完成迁移拓展部分和验收单部分。因为时间关系续写寓言结尾这个题,我采用口述形式,然后用投影仪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纠错、批改,最后两分钟评出最佳表现组、最佳发言人、最有创意奖。验收结果没有检查,我下课发现一些同学错误没有改,应该收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是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地发散。对于学生我还是不敢放手,把他们限制得太死。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这节课是七上的结束,但却是我教学探索的另一个开始。“三单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精神,但具体使用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力求有创意。
寓言四教学反思篇6
《寓言两则》包括两则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一、抓重点词句,读懂寓言故事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如何读懂寓言故事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重点句: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句话。这三个句子也是课后重点出现理解的重点句子。比如,我让学生读原句,然后再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两句话相比较,意思和原句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多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
二、理解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很难理解,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寓言的寓意。然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总结进一步概括寓言的寓意。《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守株待兔》则告诉我们: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
不足之处:课堂上,老师的处理不够灵活,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老师能够讲出科学道理,但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是到底应该如何讲解更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