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内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3-01-20 14:03:21 分类:教学工作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思考的一种文字材料,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批评能力,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以内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6以内教学反思6篇

6以内教学反思篇1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6以内教学反思篇2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减法》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创设了购物的情境,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有15支铅笔,售出9支,还有几支?学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连减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减,还有一根一根地数数法等,方法多样化,人人动脑参与学习过程。接着我出示同类问题,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再次,以教材为主线,充分吸取教材的优点,如追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等,撇开它们有时教学思路单一、死板的缺点,所以平时备课时,根据需要把教材的内容补充进去,新授时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深度与广度。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再上一节练习课,以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有时,新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有些困难,就分两教时教学。

6以内教学反思篇3

算法有其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学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的方法,这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了5以内减法”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一、背景

5以内减法是学生学习减法意义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省编义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这样的: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老师问:5-2=?怎样算?然后师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5可以分成2和3,得出5-2=3。相对来说,由于省却了课堂讨论和多次指名的时间,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多了,再经过不同层次的口算练习,达到正确口算的教学目的。但学生在计算时是按老师的方法完成运算,老师向学生提供只有一种可能或一种答案,一题一解,拉着学生按单一的思路进行算法的探索,长期这样训练则容易导致思维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关于5以内减法的教学是另一种形式,当学生列出算式5-2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倒数法,5的组成知识和数数法,虽比省编的教学思路有所发散,但我觉得还是没有完全放开。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新编数学教材,教材重视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和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案例

“5以内减法”是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5以内减法计算。从整体上说,课文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算法,教师可以引入自己喜爱的方法,学生也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方法,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为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留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我是这样进行例题教学的:

当学生看图列出算式5-2后,我问5-2等于几?

学生齐说:5-2等于3

我又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准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出现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图数数1,2,3

乙:倒数法:4,3

丙:因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为2+3=5,所以5-2=3

戊: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学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样,有几种连我备课时都没有想到的。)

然后,老师不点明哪种算法好,或要求学生用那种算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复、不遗漏地把5以内减法全说出来,并看板书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正确口算5以内减法的教学目的。

但是,这样教学,最后练习时我只进行了一个基本练习,即看算式说得数(开火车口算)和综合游戏:帮小鸽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数)。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编排又是新课,那么上一节课没有彻底解决拖下来的问题怎么办呢?毫无疑问肯定要到课后去补,要给学生“开小灶”。而学生由于当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做起作业来,也肯定质量不高,交上来批改后又要订正,又要“开小灶”,引起恶性循环。

三、反思

上面片断的教学中,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虽然算法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每节课化太多的时间侧重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室里看上去总是热热闹闹,而老师不去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不会扎实,基本技能有没有掌握,那么学生应该会做的题目不会做,应该会解决的问题不会解决,各种考试成绩出不来,合格率和优秀率没有达标,成绩太差,在现行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或真正替代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优势,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取长补短? 我认为:

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明确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再者,在平时备课时我努力遵循教材编写的宗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内化过程,积极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型,即老师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6以内教学反思篇4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结合课件,理解减法含义。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后来走了两个”和“秋千上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说图意的过程,列减法算式。

减法列示相对于加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让学生结合图意,用三句话说说图的意思,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 ),走了( ),还剩( )”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那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错误,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习惯。

三,运用多样方法,练习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6以内教学反思篇5

减法是本学期新接触的数学知识。减法和加法有着联系和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学习减法计算首先就得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习看图列算式并计算。这也正是学习减法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讲授2减几和3减几的减法,我发现单纯的计算减法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是让学生看图列算式也就是理解减法的含义,的确很难,在前几节的基础上我又认真的分析了教材,在课堂上我把看图列算式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描绘教学图的意思,同时让学生尝试练习,我先做示范,原来树上有5个苹果,一阵大风刮过,掉了1个,那么我想知道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树上还有4个苹果。接下来要问,我们可以用一种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问要用什么方法呢?(减法)一类生很容易的能够列出算式。但二类学生还是很不理解,不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交代的不够清楚,前面的问题陈述的不够清晰明了。学生不理解老师所说的题意。

2、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不同,不能够统一要求,在课堂上要注意分类教学,课下加强二类生的辅导。

3、练习的题量不够,课堂内外要多练习类型题。

4、把图意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让一些智力相对较好的二类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辅导下逐步的理解减法含义,最后独立计算。

6以内教学反思篇6

本学期第一单元内容就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包括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以及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此外还有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6以内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