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背影》教学反思8篇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将教学反思写好,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务必要不断地撰写教学反思,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背影》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1
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传统教育,它要求教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彻底改变那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反思自我和反思性实践,重新塑造新课程中的自我。因此,处于新课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重新构建新的教育观念,自觉变革自身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追求教育创新。
案例: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一直以其质朴的文字、感人的情感,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基于此,也使之成为语文中考基本篇目之一。复习时,我自然把它当作重点,方方面面都要讲到,而且要详细地讲。第一节课,我从线索入手,引领学生一点点归纳知识点(从线索到结构,从结构到内容、中心,再到写法)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自认为讲得很详细,可看看学生的反映,一个个像睡着一样,丝毫不为我的“精彩讲解”所动。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如此细心的讲解你们不接受呢?课下,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了沟通,他们说:“老师,你讲的我们都知道你讲的我们基本上都会,听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回到办公室后,回想学生所说的话,我感到:即使是毕业班的复习,也应尊重学生的需求,而不能只为了巩固、落实知识而完全回归到应试教育。我决定改一改。第二天上课,应该是练习课,上课时,我让相临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设计练习题,讲过要求后,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二十分钟后,一组组精炼的练习题在学生的共同思考下“变”了出来。“以背影为题,你认为恰当吗?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题目吗?”“文章中我几次流泪,每一次表达的感情相同吗?”“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次背影,为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圆满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头到尾,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看着学生的兴奋样,我的心也充满无尽的喜悦。
分析:
新课程不单单是原有课程的否定、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否定与创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才会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反思:
以上的案例说明,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有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实施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发表以来,一直被收录于各时代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语文课文之一。不同时期的'语文老师対此篇都有精彩的讲解和分析,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仍然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深知想要出新出彩十分的不容易。然而,我们讲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出新出彩而剑走偏锋,另辟蹊径,讲好一篇散文的标准在于真正引导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从字里行间里传递出来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悟,能学习借鉴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语文经验。
?背影》教学首先要遵循其本——尊重散文教学的规律——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王荣生语)
在预习过程中,我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四次背影,也读懂了父爱,但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买个橘子就让作者这么感动,也不明白这篇文章为什么写于八年后。我决定教学设计就从学情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背影。
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曰之为“形散神不散”,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散文解读和教学的核心知识,似乎是指散文选材广泛,手法多样,因为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教师普遍认为散文难教。
在重读《背影》的过程中,我越是细品越是感受到有一条线在牵引着我走近朱自清先生,让我把晶莹泪光中的那个“背影”看得越来越清晰。这条线就是“背影”,这条线也是我的设计思路。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入采用背景介绍的方式,但是把重点放在了《背影》一文收录在教材中的历史方面,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他们因为自己的父辈祖辈也读过《背影》而激动不已,这也在感情上拉近了他们与原作的距离。接着,我趁势提出思考题:《背影》的感人之处何在?感人力量何来?就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思维中来。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叫做“直面背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语文经验,直接分析第六自然段“买橘背影”,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感受父爱,没有障碍。紧接着我提出问题:既然这个自然段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还要写1-5自然段和7自然段,并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背影前后”,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依据文本的说话训练“我从段的处,读到一个()的父亲”,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思考“这些段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第6段刻画背影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再读文章就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父爱的铺垫与照应,也就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作者的写作经验链接在一起了,这个时候再用句式“这是()的背影”说读文章,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背影感人力量所在了。
走到这里,还只是引导学生到达了前人对文章认识的阶段,并没有突破,我趁势提问:“背影如此感人父爱如此深沉,作者为什么时隔八年才写下此文?”把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却不急着给出答案,在他们苦苦思索之际,我做了如下讲解:“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都是该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发生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同于小说是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学生若有所悟,我也因此引领他们走到第三环节“透过背影”,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用“我从()段()看到()的儿子”句式说读课文,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儿子即作者的四次流泪,看到了儿子的愧疚和忏悔。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读懂文章,我用ppt展示了朱自清先生与父亲的关系简表:
台下一片哗然,众生议论纷纷,透过背影这个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儿子的愧疚,也感受到了父子间的血浓于水,更感受到了文章真实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作者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珍惜亲情,应该说课堂反馈是非常好的,达到了我的教学预设。
本节课不敢说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说是非常顺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尊重文体规律,要有文体意识,然后要尊重学情,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
这节课始终围绕本文,紧扣文字进行解读,并没有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也比较注重把学生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和作者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相勾连。
要说遗憾,那当然有,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在学习作者的写作经验这一方面,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实际上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这种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写法。但是教学反思给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是最有益于教学的事。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3
?背影》是父爱名篇,一直以其质朴的文字、动人的情感,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何让文章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达此目的,本教学案例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主线分析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无微不至的父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关注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节课,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上,在一个疑问解开的时候再引导思考更深层次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快乐,教师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
(三)注重语言品读
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本节课重要的环节。从四次流泪入手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利用关键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味文中的细节,从质朴的语言中挖掘至真至纯的情感。
(四)畅谈生活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朝朝暮暮与父亲相伴,但很难把握和挖掘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认真指导。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4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
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
老师再次总结
(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5
这次在解放区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背影》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好评。这首先要感谢我们二十中语文组这个强有力的团队。
我们语文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学方案的立意、课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提炼、教学活动的设置安排等方面均进行了较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和较深入的研究探讨。
教学设想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亲情,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体会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进行写作的好处。
基于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注重精心设置主问题,组织有序高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进行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并将其课型设计为阅读品味课。
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有五个板块构成:引入:唤起亲情体验;朗读:感知亲情故事;寻读:感受亲情瞬间;品读:体味亲情涌动;拓展:表达亲情感悟。课堂结构呈板块推进,教学层次力求科学而严谨、生动而自然。
其中间的三个板块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所在。
朗读:感知亲情故事。
这一板块设计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事件,概括内容,把握主题。学生通过这些思维活动既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把握,也有了情感体验方面的独特会意,还有效训练了学生获取关键信息以及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寻读:感受亲情瞬间。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动情的是哪一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通过指导学生赏析一个精段、品味一组奇字、体会一种妙思,训练学生语言品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在训练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注意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品读:体味亲情涌动。
这一板块紧承前一板块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默读课文,探究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深刻,从而着力进行描写?并提示:结合以下方面思考:1.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2.父亲送行时说的几句话,3.父亲的身体状况。
(二)动情朗读其他三处写背影的文字,体会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这一板块两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与作者对话。细致体味不平常的背景下、不平静的心境下的“背影”所蕴藏的深情,品味朴实简短的话语所包含的感情,深刻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念并进行体验。
这两个环节中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或与教师平等对话,品味体验不断向纵深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得以训练。
以上三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背影》教学内容萃取、整合的角度,教学重难点落实突破的策略,以及整个教学设计的多方位的立体思考。
总之,本课五个板块的课堂建构力求体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拾级而上的层次之美,课堂活动力求表现出一种自然有序、渐入佳境的动态之美。
不足之处:
这一设计尽管各个板块中的教学活动都经过精心地安排且比较充分的表现出各自的作用,其教学的细节也经过细心地设置和认真地琢磨,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显露出它的粗糙之处。特别是那些活动的细节则缺乏一种圆润、细腻和文气之美。而问题在于有的细节处理的不够细,比如引导学生品味父亲的话语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就做得不是很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开放、灵动,学生活动的充分、主动。这是值得反思、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6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师总结的比较和分析
纵观自己教案中这几个教学环节,与其他13份教案是大同小异的。
教学目标方面,我根据知识、能力、品德与情感目标分别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见附录),与其他教案相比,概括更为全面,且体现了《背影》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教学中我的教案是涉及到词语的妙用的,但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要“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方面,对于《背影》而言,无非是落在写作运用与情感上。“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与“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这两个教学重点与其他教案相比,简洁凝练,使体会文章情感与语言、写法的运用融为一体了。诚然,教学难点中的“情境教学”的表达略显模糊,如改成结合“望父买橘”这一情景,体会四次背影、两次自责与三次落泪就更好了。
而作业布置方面,我也用到了“亲情体验”与“写作训练”两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父母亲让你感动的一瞬间,将它写成一段精彩的文字,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到了最后的总结,我把自己读《背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读给学生,让他们再次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
2. 导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导入环节是谈话式导入与情感疏导式导入的.相结合。相比于其他教案的叙述故事、简介作品、介绍作者导入等,本教案“说真话,诉衷情”的真情导入就在于一个字:真。我认为,学习一篇情感散文时,就必须导之以情。因此,本教案的导入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一番“说真话、诉真情”之后再来学习《背影》,学生们不但能深深地理解到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真挚、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思念,学生能被文中那淡淡的哀愁所感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用真情导入引出课题时,中间就插入了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3. 整体感知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整体感知”部分是通过学生速读课文与思考问题来把握文章主旨,这点与很多《背影》的教案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与其不同的是,本教案中整个第一课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并最后落实的,前后有一种照应的关系。
4. 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在讲解“文中的父亲为儿子都做了哪些事?”时,很多教案是直接的师生问答,但由于此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生有整体、全面的思维能力,而作为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为此,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搜集到的13份教案中,学生朗读的居多,教师朗读的居少。而我的教案中在研读二三段时采用的是以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悲伤情感的方式。于是,我在思考: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里面,老师往往想方设法尽量让学生开口朗读,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却没有了。而在我看来,语文老师要有善于朗读的底气,有敢于范读的勇气,还要讲究朗读指导的方法。对于《背影》一课,教师更要通过阅读调动好学生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我通过《背影》的试讲课,我还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在“整体感知”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父爱子”,但却体会不到“子爱父”,在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映证,让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其双向情感;犹如我在提出“儿子最后为什么流泪”一问时,许多学生答不出“理解、感激”二词,他们想到的是“感动”,这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跟踪,耐心引导。
二、不足之处
在试讲课中我选取的是《背影》第一课时,教案中课时时间安排与环节设置还是可以的,但30分钟的讲课过后,小组同学认为结构有点凌乱,且一个课时讲出来的内容太少了。深究其原因,我为整份教案环节间的过渡与板书设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 结构、板书上的改善
经过一番比较后,我才发现:自己整份教案的设计思想与所搜集到的其中两份教案是一致的,采用的是“顺向思路”中的“父亲―儿子”对比式,形式较为新颖,但在结构上的安排却不如它们清晰明了。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父爱子”与“子爱父”两大部分,在“父爱子”部分归纳出“体贴的父亲”(为我所做的八件事)、“可怜的父亲”(家境惨淡)、“朴实的父亲”(四句话);在“子爱父”部分,从三次流泪中归纳出那时的我与现在的我,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设计后既能落实好“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并使环节间的过渡更为自然。
至于板书设计,讲课完后我明白到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对教师,而且对学生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究竟讲了什么。而综观自己两课时的板书设计,情感与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条理性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于是,根据改善后的《背影》教案,我重构了一个教学板书:
2.教学设想上的改善
在整理分析中科看到许多教案没有涉及到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案也不例外。因此,以后再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设想。如本教案的教学设想应是:抓住文章感情线索,抓住文章命题立意角度,通过“父爱子”与“子爱父”在课文中的映证,让学生深入父亲与儿子的心理,感受父子情深。
3. 教学时间上的改善
我在第一课时讲课时,时间把握得并不好,甚至会让小组同学感觉二三自然段这两个非重点段讲得太久了。细想一下,也许我太固执于用朗读来把握基调的形式了。其实,在教师朗读完后又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思考“悲伤情感从何而来?”,教师再板书,最后小结。无疑花了相当的时间。其实这个过程简化后也可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朗读完后,教师应利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再让学生齐读,以进一步感悟情感即可。
4. 教学细节上的改善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本教案在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如在“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中不应把将要达到的效果概括成已经达到的效果,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各种应答情况;又如“引出背影,体验反思”中应直接联系到“整体感知”第一问进行讲解,而接下来的让同学边听朗读边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的方式也不适合课堂教学,这样只会造成一场哄动,扰乱教学秩序。因此可改为用多媒体观看情景视频等;再如用“父亲_______,怕儿子_______”这个句式来回答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教师此时要注意适时引导。
静下心来,我感觉到《背影》的教案及其试讲课还有好多地方存在着遗漏与不足,如教学时不够自然,太拘泥于教案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年轻老师上课,在课堂把握上,不可过于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气,要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与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继续反思。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播放《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都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名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8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聘了。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本文所写的就是惜别的感人场面。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赋闲()簌簌()妥帖()颓唐()琐屑()蹒跚()踌躇()惦记()举箸()迂腐()
2、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掌握了吗?
奔丧狼藉赋闲颓唐蹒跚琐屑
祸不单行惨淡变卖典质踌躇
四、听读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四次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五、归纳小结,完成板书(展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六、初步感受父子之情。
(一)初步感受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望父买橘见背影)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4、朗读,分析“望父买橘”。
①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③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二)初步感受二:子爱父
5、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这里的“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6、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儿子真切地理解了父爱,真诚地感激父爱!}
七、精读品析“买橘子”这一段。感受父子之情。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动词运用准确精当,请找出来体会其内涵。
2、哪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
3、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
4、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5、“蹒跚”什么意思?请你学一学“蹒跚”的样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7、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8、“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怕父
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9、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10、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不是缺乏感情,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温馨提示: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11、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什么?归纳段意。(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买桔送别。)
12、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得最详细。}
八、诵读“买橘子”这一段。深入感受父子之情。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九、扩展迁移。
◎导入: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播放歌曲《儿行千里》)
1、有人认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让儿子自己去不是更好吗?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这不是一种溺爱吗?对此你怎样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理解父亲的爱;为了爱,自己甘愿吃苦,这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爱得无私。)
2、有人说:“一个20岁的大男孩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请与大家讨论。(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受。所以,“我”的言行可以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背影》教学反思篇8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上主要围绕“父疼子”“子爱父”这两方面展开教学。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讲课时,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品味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同时,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了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起初对父亲的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他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然后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自己的父亲举手投足间的父爱。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学生表现较好,参与度较高,也真实可感地表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父亲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触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即便是寡言的学生也是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故事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触动学生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