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教学反思5篇
完成教学反思能够提升我们的自我批评能力,写好教学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良好的效果,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的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的教学反思篇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父母之爱的。
根据本组文章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分隔文章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学习“了不起的父亲”,抓住文章的文眼第12自然段的两句话,通过12自然段学习辐射到其他部分,将文章进行了重组,变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1、整理数字,概括文章大意
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将这些数字罗列起来不难发现,可以归纳为5组,第一组一、30、4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组七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三组8、12、24、36是故事的经过;剩下的38、14、50正是故事的结果。让学生找数字,看着数字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的概括故事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在前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数字,然后出示数字,直接让学生看着数字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可是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说不清楚,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读带有数字的段落。这样一来,既起不到概括的目的,也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研课时,我为借数字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又增添了一个步骤:就是由学生来说几个数字组成的一组,老师说一个数字的一组,先一组一组的串起来讲,然后再让学生把所有的数字串起来说。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对这些数字充满了兴趣。教师所说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适时的引导。让把握主要内容的这一环节充满了新意与乐趣。
2、读悟结合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的,在对人物语言环节的学习上,我重点通过读的形式进行的。
读的方式有很多,在之前的试教中,尝试安排过多种形式的读。有采访式的一句一句的品读,大组合作读,师生交流读。在这些读的方式中都存在着问题。采访式的品读,是在出示对话后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这种精细化的运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一直引导着学生往预设的方向读,失去了朗读原有的生命与活力。大组合作读相比较采访式的品读而言简单了许多,却也觉得过于简单,朗读本来是独居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反应,而将这个个性化活动放在整组的范围进行集体活动,读不出味道,更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权利。
因此,在教研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二人小组对读的形式,一个人读劝阻的话,一个人读父亲的回答。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揣摩,尽情发挥。然后教师针对三次劝阻的对话分别请三组同学进行朗读,相机进行指导,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出三次阻挡中的劝阻、阻拦、安慰这三个不同目的。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思考,在合作读中展示。
3、紧抓外貌,拓展说话,情感朗读
文章的第12自然段中出现的外貌描写很简略,却抓住细节很形象的展现了一位狼狈不堪的父亲。从父亲的狼狈不堪中不难发现父亲的坚持不懈、遵守诺言。这样简略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说话的好机会。
为了深化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我在学习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还让学生想象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外貌上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样的想象为之后的拓展说话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最后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理想象,这样丰富了学生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想象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亲”,当年看到父亲为了救你而变成了这幅模样,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读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感受。
整个过程通过想外貌、说外貌、读外貌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读。读与悟,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教研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遗憾:
1、教学语言热情有余温情不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的语言过于强势,教师高亢的热情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显的过于紧张。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教师用温情循循善诱尊尊教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忘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只有温情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机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够灵活
教研课中,我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题的这个环节的时候,一味的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先重读“地震”二字,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学生第一次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重读“地震”这两个字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让其他的学生再来尝试读,读到符合我的要求为止。现在想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每个学生对如何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当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相机进行教学,不必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中的教学反思篇2
在《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课文重点“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作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难点“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突破。
上完课后我细心体会,总得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能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接着,就自然地引出了重点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和怎样爱护它们的。在这一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圈划动作词并配合动作体会他们的付出;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时就让学生把看到的演出来,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就是学生读的机会和演的机会还不够多,指导学生在朗读阿联酋人下决心改造环境时那种语气不够到位,学生品词品句还不够深入。
最后,指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我们的实际谈谈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看法和做法,这个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他们也就有东西可讲,所以同学们都很踊跃发言,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定的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这节课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稍微少了一些。时间的安排有些前松后紧,课堂上的练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的课堂小结还做得不够,没能很好地总结全文,学生在整体认识上就没有梳理好,还有就是在布置作业“续写爱的故事----迪拜街头风光”时为了简化难度本来是想让学生先说的,但还是时间的不允许就匆匆收场了。这也使我认识到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控,不断在一节课中完善,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现代名言,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让我在今后做得更好。
中的教学反思篇3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 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操作、讨论等活 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发现图形中的规律,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 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摆,小组讨论总结这样连摆图形的规律。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我们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 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这样连续摆1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 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 其次,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1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 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 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2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对学生的方法 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 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 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1、引入新知中让学生独立的摆三角形的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学生已经掌握,可以直接引入新课。
2、在学生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时,对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规律的引导不够到位,显得比较着急,深怕学生不会,该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时间,学会等待。
中的教学反思篇4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 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 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四、升华感情 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中的教学反思篇5
三月二十四日参加了包河区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大赛。通过这几年的外出听课,知道咱们包河区现在是新人辈出,许多年轻的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可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鲜明的特色。知道自己应该是这次参赛选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无任何特长,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生活能够多一些色彩,也为了抓住这“青年”称号的尾巴,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比赛。
应该说在接到课题后也精心地备了课,并且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试教。当时就有老师说前半节有点儿拖沓,造成后半节时间不够,目标不够明确,显得有点儿乱。针对试教存在的情况和几位老师给我提出的新的建议,我又把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可还是担心时间可能会很紧张。我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希望通过自己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知道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且能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阿联酋人民为了改造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招,只是希望踏实而扎实的进行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在卫岗小学上完了这节课后,感觉实际效果和自己预料的相差很多。
应该说卫岗小学的四一班的孩子还是很配合我的。让他们自己预习课文时,都在认真的读书,完成预习任务。让他们回答问题时,不管是自己主动举手的,还是我随意点名的,都能够立刻站起来并且大声地回答,课堂上,没有孩子违反课堂纪律。可是,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十分对不起他们,因为占用了他们一节课的时间,还是不能指导孩子们熟练的诵读课文,甚至还有部分孩子生字词读得都不是太熟,感觉孩子们在一节课之内没有学到什么,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设计不够合理,每一步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花了时间但效果不明显。比如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分三组把生字组 成的词语和能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起出示,让学生自读,指名读,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练习用词语说话,说出每组词语蕴含的画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没有很清晰地体现出生字词教学时应该有的音、形、义的教学过程。
二是有些过程设计太繁琐,耽误了很多时间,可是课后回想起来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先是和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又让他们看了一组阿联酋人民的服饰和舞蹈照片并进行解说,然后根据课题“沙漠”和“绿洲’,又让学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读了一组有关沙漠的词语,并且谈了绿洲应该是什么样。等导入结束进入正题的时候,我一看表,都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了。什么都想给学生,却丢失了重点。
三是对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预料不够。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有这样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题,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参考书独立解决难理解的词,句和不了解的课文内容。我在了解孩子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问的几个孩子大部分都说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只有一个孩子说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他们只想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一个方面。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带字典或是参考书时,没有一个孩子带,我只好说就把老师当活字典吧,有问题可以问老师,但是在预习过程中问的学生极少,这样这一部分的设计就落空了,而当时我还是按原来设计的那样进行,没有立即改变方法,可见对学生们的预料不够,还缺少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四是备课还是不够充分。在问孩子们通过预习解决了什么问题时,有一个学生说开始不知道“迪拜“是一个词,而把句子读成我们到迪/拜访问,后来才知道迪拜是一个地方。我猜测学生们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联酋”“迪拜”三个地点的关系,便想在黑板上画这三个区域的结构图。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图该怎样画,只好画了一个大椭圆,也不知道阿联酋的地形图,就又在大椭圆里画了一个小圆形,接着又不知道迪拜应该在阿联酋的什么位置,只好又在小圆中随意地点了一个点。画完后觉得这样的“简笔画”简直是拿不出手。其实在备课时我都看到了有关的内容,可认为用不上,都没有细看。如果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清晰而准确的图形了。
总之,上完课,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一节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刻的反思,还有不断学习的恒心和锐意进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