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球着地教学反思7篇
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总结,这个时候写篇教学反思吧,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强我们的自我批评能力,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铁球着地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2
本课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归还给孩子,这样老师也会轻松很多。这节课,我看到了四年三班学生们的风采,原本以为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些欠缺,可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亮点,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就是这节课的成功的地方。
2、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以学生读、说、议、练、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3、品读2自然段:“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适时地引出布鲁诺的故事,让同学们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在读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情动辞发,
4、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吧学生引入到当年的情境中,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为后面实验成功后人们的反应做好铺垫。
5、在本课的尾声处我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一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
但是,课堂上,有些地方处理得还是欠妥当,如: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不够深,没有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最后导致“压堂”的现象发生。
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发现并改正,我愿意尝试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同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3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4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5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黄丹丹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那么当1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6
今天,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我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生平简介入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诸如: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两千多年前等,并排成两列,进行对比教学。在这中间出示一个箭头符号,引出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挑战,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找出。尔后再找出各自的结论观点,感受其矛盾性,从而得出其中必有一人对,一人错。将文章大致脉络李彤之后,我又着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面对伽利略的观点,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自由读,找的不错,并引导体会人们说话的口气,感受人们对于伽利略的怀疑和责备、不屑,从而使学生理解伽利略身上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勇气和挑战权威的胆量。使得这一点的认识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说出。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应强调粗放,抓住一两个中心问题,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读,去自己发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铁球着地教学反思篇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