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卡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0-06 14:02:21 分类:教学工作

撰写好一份教学反思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作为教师不断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旋转卡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旋转卡教学反思8篇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1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旋转的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2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本节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

第一: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第二: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第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课上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注意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3

旋转是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如:钟表表针、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的旋转等,让学生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旋转的实质。同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旋转的图形,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和兴趣。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等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兴趣爱好,把风车发放到每个小组里,让他们边玩边回答问题;其次,出示钟表,让学生看一看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次,运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转一转,说一说是如何旋转的,这样使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到应有的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轻松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实物化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这样就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到认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学到了应有的知识,也学会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就旋转概念的表述来说,学生对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画旋转后的图形也找不准方向,以后还需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4

旋转这种现象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如: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等,所以在小学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同时也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在课中安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二、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第一次教学这样的内容,说句实话真是没有一点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人教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教案和课件,在教学时首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俄罗斯方块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孩子们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三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说明事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情况的分析较为合理,课前准备充分。

成功之处:

1、情境设计和练习的设置,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贴春联”和“拼图”的练习时,学生特别愿意去操作,去挑战任务,完成后都很有成就感,能够初步做到让学生乐学。

2、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操作,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精讲多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课件和教具的运用适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如表扬的语言和亲手制作的简易风车。开展拼图比赛,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处理较好,学生提出用快捷键的方法调出翻转和旋转对话框,我并没有因为怕耽误课上时间而忽略,而是让他站出来把方法讲给大家听,并肯定他的做法,号召其他同学像他学习,但是我没有告诉学生是从哪里找到快捷键的方法,其实菜单里每一项后面的字母就是快捷键,这一点有所欠缺。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6

图形的旋转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课在此基础学习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讲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学生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旋转变换,在画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时,出现了很多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以及不会画或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们没有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符合条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就更手足无措了。

在本节课的上课伊始,我由一个钟面引入, 从钟表的指针旋转开始,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风车的旋转,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现象。对于动态演示的旋转过程,学生们看的很清楚,只是单纯的观察来说,好像感觉很简单,都能看明白,但动手画旋转图形时,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一些好学生对于整个图形的旋转还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该怎样去画。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对于画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连接其他的线段,整个图形也就旋转了90度。可学生们画出来的图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真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失败。

本就知道旋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课时已经很注意,放慢速度尽最大的可能讲清楚,多演示,增强直观性,没成想效果还是这样。反思其原因,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重视了自己讲得清楚,不停地讲,不停地比划,但是学生们却坐在下面被动的接受,他们一节课下来真正能记住的又有几句呢?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多多参与其中,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动手去旋转一下试一试,看一看,这样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印象,会不会比我的传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从中还反映出一些问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太差,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全不知道旋转是怎样一回事,甚至不知道这节课是干什么呢?不能想象到图形旋转之后会到达哪个位置,是怎样的?这都不利于学生准确画出图形。

这节课对于我,对于每次教五年级的我都是一个困惑,不知该怎样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望赐教。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7

教完《对称、平移和旋转》,发现学生在掌握旋转这一知识比较难。让我思考很多,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以及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设计图案。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我注重创设情景,先让学生玩一个颠倒画的游戏:可爱的笑脸图颠倒后成了哭脸、满脸皱纹的老太图颠倒成了带着王冠的美丽公主、 老渔翁坐着船在平静的湖面的捕鱼图颠倒成了大鸟叼住了小人的画面、神情严肃、发怒的老兵成了戴着礼帽面带笑容的老人,通过让学生逐个想象出每幅图颠倒后的画面来层层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动态情境,分别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再让学生把这种旋转方法类推到平面图形的变换上,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 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提供灵活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美丽的热带鱼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热带鱼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热带鱼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和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五、培养审美情趣,体会数学方法的价值。

结合数学学科活动,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团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最后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和评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旋转卡教学反思篇8

?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课堂效果看,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调整教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上课选择了四年级学生,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材的呈现是通过钟面指针的旋转得出旋转的三要素,在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直接呈现了组合图形的旋转。根据学情,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改进,按照由线段旋转——单个的简单图形旋转——组合图形的旋转线索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从观察“指针从12到1”开始,如何描述指针的旋转呢?在交流中弄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达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绕哪个点旋转”、“是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在认识图形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即“单个三角形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单个三角形的旋转”是由线段旋转到组合图形旋转的一个坡度,为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也为后面画一个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铺垫,突破画图这一难点。

二、三次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但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系统的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在图形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除了直观的观察,形成表象外,想象在图形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本堂课的教学,围绕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设计了三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一下,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指向几?”,学生想象指针旋转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在组合图形的旋转操作之前进行有效的想象,“想一想: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后,每个三角形都转到了什么位置?”;第三次是在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之前进行想象,为学生提供画图的思路,“先想一想,三角形旋转后,每条边都转到什么位置了?你准备怎么画?”。三次想象表面看上去减慢了上课的节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

想象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出线段、三角形、风车的位置变化,扣住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建立了几何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堂课在导入部分以学生熟系的《大风车》歌曲呈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紧接着学生寻找“生活中你还见到这样的旋转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快速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后,设计了“生活中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欣赏由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变化得到的漂亮的图案,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己设计图案装点自己的生活,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动手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独立的发现旋转的特征。教学时设计了两次同桌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探究单个简单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解决“你是怎样判断三角形旋转的角度的?”在集体交流中初步感知三角形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探究风车旋转(组合图形)时,“贴一贴”、“想一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两次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每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总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作图环节,尽管有三角形旋转特征和性质的探索、有对应点知识补充,但仍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另外还需要根据学情对教材有大胆的重组和设计。

《旋转卡教学反思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