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雪教学反思8篇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肯定要不时地做教学反思,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雪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1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用教材教”,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经济有效的基本原则,体现教师个性化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2
这个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三年级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注重人的发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对以往没用的内容进行删除,所学的全是对以后步入社会有所帮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场景自然就很多,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a、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b、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新课程“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3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4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5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庐山的云雾的神奇绝妙,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流露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运用课件出示庐山影片及画面导入,带学生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一起走进这不是仙境却胜似仙经的人间奇景,庐山,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学习第一自然段,其中学习云雾的神秘时,让学生抓住“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两个词语,请三位同学到庐山来游览呢?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语气来体会云雾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各种姿态画出来,并上黑板画,然后根据画面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学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依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找找课文里面那些词语体现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并且用词语完成填空。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再出示庐山云雾的各种美丽图片,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庐山云雾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庐山的云雾的眷恋,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流连忘返”的感情色彩。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6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当时就“先阅读文本,还是先入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听课的老师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不过最终我们还是觉得应该先指导孩子去阅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段来指导,“大部队” “排空而至”“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等。在指导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播放了课件,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播放课件既是给学生以放松,同时也是通过更加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教者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7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 、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
小学雪教学反思篇8
写在正文前——我想,我真的太久没有写东西了,好不容易有一些感慨竟然写不出来,枉费我上了四年大学。以后还是要勤快一些,多动手,多反思,就从今天起。
今天,重庆下雪了,十几二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雪,我很喜欢雪,尤其喜欢看着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多么美丽的.景象,多么神奇的事情;今天,学校举办了全校教职员工团拜会,相当热闹。说句实话,这是我工作以来最开心的一次,在那热闹纷繁的节目里,我好像也跟着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哈哈大笑,但其实我知道,我的内心是忧虑的,我整个心思都未曾忘记过此次考试带给我的影响。
我们班从年级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三,说句实在话,我有点儿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我的同事还有代课老师(不是说代课老师怎样,只是觉得自己不能比代课老师差),我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了。就从这次考试成绩说起吧。
我想孩子们烤得糟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对他们不够严厉,大概是我个性使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好像很温柔,偶尔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也不怕我,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我强行规定,他们就不会“乖乖就范”,所以真正实践过了才知“严师出高徒”并不是一句空话。下学期,我该对我们班儿的孩子们严厉一些了。
其次,我忽略了复习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考试前一个月我们就进入了复习,每天听写,默写,考试,反复循环着,就连我自己都感到相当枯燥无味,所以,在考试前一个周,我基本都是让他们自己复习,没有强行规定了,但我忘了,他们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无论多能干,都有贪玩忘事的时候。下学期要重视期末复习。
再者,我在班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发现他们早读和排队都退步了,我不善于培养小干部,小老师,我想我应该向书本或者别的老师请教学习一下,否则这样的坏习惯一定会影响他们一生,也会影响我的一生。
要不是说到上面一点,我差点要忘了我最大的毛病:懒。我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过一本书或者哪怕一本杂志。空闲的时候,我永远都在玩微信,看新闻。昨天和几个比我小的同事聊天,k歌,突然发现别人都好努力,好认真,好上进,和他们相比,我心态就是快要退休的人的心态,真的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是改变心态,改变看法,改变行动的时候了。我应该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有进取心的人,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影响就随波逐流。
从明天开始,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不断学习,加强反思,充实自我,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