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的教案8篇

时间:2025-02-23 10:45:26 分类:教学工作

教案的编写过程能够提升教师的组织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序,编写教案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计算器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计算器的教案8篇

计算器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

一天,班上小朋友带来一块手表,上面有计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围上去议论,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决定设计这个活动,让孩子了解计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们对计算器有强烈探索意识的现象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电子计算器"。

在设计这个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有的知识经验,将操作、游戏、讲述溶为一体,并扩充了人类计算的'发展历程,给幼儿一个有关计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了解计算器的外形特征,然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发现操作计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最后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过程。

整个活动,我始终将幼儿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将活动时间给予孩子,让他们互相学习。让孩子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教师以与孩子同乐的朋友身份给予隐性的指导,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达到自己对计算器知识渴望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2、知道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用及优越性。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室,幼儿自带电子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二、幼儿分小组讨论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出处下面又有什么?"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小结: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习,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

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 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四、引导幼儿说出电子计算器的优越性。

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计算器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习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计算器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二、使用计算器

1、 计算器介绍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电脑)银盆岭小学在校学生775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千克,一天可节约用水775千克,一年(365天)共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电脑)一年节约 282875千克,如果缺水地区一家三口每天用水25千克,这些水够他们用多少天?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 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师:通过我们做的题目的数字这么大,但是你感觉难不难?你认为使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19×35= 41600÷128= 24÷6= 125×8= 138976-138970= 1379+34089=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着急,这个数字大了,那如果小一些我们能不能算?那我们就从简单的做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计算:9_9=81

99_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是呀!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解决,为自己骄傲吧!但是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计算器就没有一点作用吗?

师:是的,他 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的工具。其实,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位数少不能计算,但是还是有工具可以计算出的,比如我们教室现在就有的——电脑师演示

师、现在64位计算器已经在许多行业使用。尽管这样,是不是计算器就能够解决所以的问题呢?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计算器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 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 一、 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 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 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 (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思考:

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两种按键的不同,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三 三、随堂练习

(出示幻灯四)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 . (-2.35)(-0.46)

3.( -3.45)3

4.-2.082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探究活动四 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1.用计算器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幻灯五)

2.张老师在银行贷月息为0.456%的住房 贷款50 000元,满5年时共需付款50 000(1+600.456%)元,其中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张老师共需付利息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回答有关的信息,学生互评。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总结 五、学习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师简要点评:

(1)由于受计算器显示数位的限制,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数。

(2)当计算结果很大时,计算器能将计算结果自动转化为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来显示。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 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 性的评价。 学生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反馈

1.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略)

2.(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

1111,111111,1 1111 111,11 11111 111 。

(2)根据 (1)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 111 1111 111 1 11的结果吗? 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操作,学以致用。 及时反馈,并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附:板书设计:

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1.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3.运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反思:

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 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计算器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计算器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习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60,430×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习做个小结。

计算器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学具: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具:多媒体课件、计算器、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1.师:我们已经学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想不想来做几题。试试看!

依次出示:10×5=3×8=12×3=

43×57=(师:怎么不说了?怎么办呢?)

2.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板书)。

师:那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过计算器呢?

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师:的确,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帮助。那么你们会使用计算器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新知识。

二、分组活动,操作计算器

1、计算器的主要特征

师:课前你们都准备了一个计算器,是吗?在大屏幕上也有一个,仔细观察,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生1:我们会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

生2:我觉得应该介绍键盘和功能;

……

师:那就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计算器的简单计算

(1)尝试练习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计算器,那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

生:会。

师:那开始试试吧!准备好了吗?

出示:43×57=386+179=

请大家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可以让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重点说说是怎样使用各个按键的。

师示范计算第二小题:

①怎么进入下一题?

②故意把179输成176,怎么办?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进行操作,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2)巩固练习

出示:873+365-279=40000-165×182=

意图:注意运算顺序,有的计算器不能识别顺序。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你对于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觉得我们计算的时候要看清楚和符号,操作要细心。

……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学生:要看清数据,仔细操作,遇到不清楚的还可以向说明书求助,从而了解其他按键的使用方法。

三、擂主赛:

10×10=

25+60=3000-2900=125+4=

783+429=45000÷125=6×9×12345679=

师:采访做的最快的同学,有什么诀窍?(简单的不用计算器算)

探索()×9×12345679结果的根源是什么?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件出示:算筹、算盘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计算器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1、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计算器的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