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教案优秀6篇
教案是学生学习的蓝图,也是教师自我评估与改进的依据,教案不仅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教师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部分,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朱自清的《春》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教材的前两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写对人生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学中应重视美和感悟对好的词的积累和运用,好的句子的欣赏与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
2、诵美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2、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记叙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课前安排:
1、解决本文的生字词;
2、读通读懂本文;
3、收集有关春的诗句;
4、收集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景,请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现在请我们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春的?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把生字词横线画出。
3、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本文的生字词。
4、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几幅美丽的图?用三个字概括?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学生找出描绘春景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3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6、请学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归纳盼春—绘春—赞春。
三、读中品味
请同学样找出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明理由(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教师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这课你学到了什么(可能学生会说描写的作用、修辞的运用等)。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等句式;不用这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优美的语言。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写《春》的写作方法,为《秋日的校园》写上一两片断。
七、板书设计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挑选几篇同学改写的《春之古韵》散文。同学们,在你们将古诗改成散文的过程中,都加上了自己观察春天的特征,也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情感。今天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看看他笔下的《春》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跟随视频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欢快、欣喜)
三、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
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
(1)春草图
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c)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
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
④“钻”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父爱。
2、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同学们,谈及亲情,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谁?确实,母亲感情细腻,柔情似水,而父亲则是一部深奥厚重的书,年少的我们常读不懂,今天,让我们跟随着朱自清饱含深情的笔墨走近一位父亲,继而走近我们的父亲。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品味父爱——父爱,是一首含蓄的诗。
1、昨天已让同学们预习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父亲为儿子送行,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同学们从这次寻常的送别中品味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品读父爱,用诗意语言诠释父爱。
①老师示范: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②展示品读要求:标出你感悟到的父爱的句子;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每位同学至少写一句。
③同学朗读自创的诗歌。
三、品味细节,走近背影。——父爱,是一幅感人的画。
赏析凝聚的感情最深重、最浓烈的画面——买橘子时的背影。
1、请同学们按要求来品味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画面。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背影的?
②你从这些刻画中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背影?采用“这不仅是买橘子时的背
影,还是 的背影”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明确:体态——肥胖的背影
衣着——沉重的背影
走姿——蹒跚的背影
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
③找出作者感受的句子。
④听电视散文朗诵,再一次感受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所聚集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父爱!
四、激情碰撞,抒写赞歌——父爱,是一首悠远的歌。
回顾父亲曾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截取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写一个最感人的片段。
五、布置作业,感恩父母。
歌手屠洪纲曾在《感谢》中唱到:“感谢我的爸爸/感谢我的妈妈/感谢您们/当初决定把我生下/感谢您们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把我辛苦养大/还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课后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您们,我爱您们!”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
一、 盼春天:
1. 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春天来了……
2. 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
二、 找春天:
3. 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诗句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例:上面的例句写的是小草。
5. 问:“写草(或花、雨、风)怎么样?”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三、 读春天:
6. (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7. 分小组诵读课文。
8. 正音正字。
9. 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四、 诵春天:
10. 全体齐诵读课文,
要求:
(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11. 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12. 作业布置:
(1)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 把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附:(第二、三课时)设想: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作用;
2、借景抒情的写法;
3、写景方法小结。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词句,老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
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3、掌握生字词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
(1)自由朗诵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②有角色意识,以声传情
(2)放课文范读音频
要求:
①解决自由朗读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
②通过听读体味其中的感情,特别是饱含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要求自己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标注、解决不懂的生字词
②介绍作者
③了解文章的体裁
④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⑤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并表明段落大意。
⑥根据你对课文的认识,帮老师设计一段课堂导入语(介绍导入语),写下来(以备下节课课堂展示)
(4)
①生字词:颇屑簌箸
交卸奔丧狼籍簌簌变卖典质赋闲琐屑差使亏空勾留搀蹒跚祸不单行惨淡妥帖情郁于中颓唐惦记
②叙事纪实散文
③作者朱自清学生自由了解,自由展示,知道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故事
④⑤⑥略
朱自清的《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 我的感觉怎么样啦 我的心情怎么样啦 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 文眼 。那么什么是 文眼 呢?一句话简单地说 文眼 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 文眼 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 是关键词, 颇 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 不宁静 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五四 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 平常的自己 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 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 且 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 且 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 暂且,暂时 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 受用 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 但 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 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 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这时作者的心情 又颇不宁静 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 到底 二字, 到底 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今晚 寻求佳境,意在摆脱 不宁静 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 颇不宁静 遥相呼应。
总结:
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 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 我什么都没有 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五、教师总结
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
六、作业布置
1. 加强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导出 文读百遍其情自现 ),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