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5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路径,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新课教学( )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隙( ) 嫩( ) 舒( ) 茎( )
占( ) 瞧( ) 柄( ) 叠( )
二、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
嫩绿的 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____________,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____________。
?答案】
一、空隙 占有 嫩绿 瞧见 舒展 叶柄 茎叶 重叠
二、 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拟人句 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
三、嫩红的;嫩绿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xx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铺满、叶柄、蜗牛、蛟龙、嫩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撂跤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具体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满墙的植物是什么吗?”(生:爬山虎)“你结合图片说说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你重点说出了‘爬’这个特性”,人走路用脚,那爬山虎在墙上爬行也是要靠脚的,那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检测
1.检测词语认读
均匀重叠痕迹铺满叶柄蜗牛(指名读,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嫩茎蛟龙(指名读,茎和蛟读音容易出错,你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开火车读
空隙借助字义区分字音
2.写字教学,学写“逐”
a交流易错点:一个汉字首先应书写正确,所以我们先从易错点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解释“豕”(“猪”的意思,三撇分别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绑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笔和结构:接下来,要写工整和美观,就从主笔和结构来交流一下吧,横折折撇短为妙(和距离点的距离一致),平捺为主笔要舒展,让整个字看起来更稳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内紧外松,中间写紧凑,豕和走之底的间距要小。
范写;学生练写;投影反馈,三星评价;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说易错点再说主笔和结构的顺序来交流,只要孩子将注意事项说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应再大一点,把“内紧外松”的特点凸显出来。】
三、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训练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脚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文体是“状物类”,状物类文章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老师总结:你不仅概括地十分准确,通过你的回答,我们还知道你已经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按照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最后写“爬山脚的特点”的顺序来安排写作,这样会让文章显得更有层次。
四、再读课文,品析文本
过渡:课文的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下感受。
?预设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总结:作者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描写的这么具体,得益于作者在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细致)。是啊,细心观察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板书:细心观察)
?学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说出了细丝的特点-“细、和软”,我在课堂上想引导所有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细丝时的语言,应该说:“孩子,你看看,这里的细丝指的是什么啊?”学生会说“爬山虎的脚”,那我顺势引导:“孩子,你再找找,写细丝的词语还有哪一些?”,随着这样的引导,最后再来总结,原来这一部分是在写爬山虎脚的形状。而我当时,心里太急切想让孩子说出这一部分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不够顺畅。】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它的颜色是“嫩红”的。你们看,爬山虎的脚多么惹人喜爱啊。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预设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总结: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紧紧地黏在墙上,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脚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学上,爬山虎的脚有一个叫“吸盘”的专业名字呐。“拉”:有力量,如何完成这个动作的?细丝由直到弯,表面上看是缩短了距离,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拉力,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作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还原在我们面前,源于他巧用动词。【课前老师让你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我收到了两幅不一样的图画,你们看一下哪一张是正确的?先找一下两张照片的不同,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同学点评,重读动词——指名读。【图片演示“爬”的过程时,速度再慢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②“一脚一脚”:与“一步一步”比较,体会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断长出来的新的脚才能生长,所以是“一脚一脚”,而不是像人脚一样,可以交换前进。】指名读(你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吗?)——点评“一脚一脚”放慢速度——全班齐读。⑤积累背诵:这段语言这么精彩,真的是应该积累下来啊!现在请大家结合你之前画得那幅画,尝试背诵一下这个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赛背诵。
孩子们,作者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不仅仅是源于他细心的观察,还在于他的观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的?(原先、现在)(板书:连续观察)
五、方法实践,自学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原文当中还有所体现,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语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交流:通过“叶尖一顺儿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整齐、排列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是为了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却也不留一点空隙”,又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是多么的茂密啊,这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顺儿”没有处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体现排列整齐,“铺”和“均匀”相呼应,再慢一点,让学生慢慢说。】
“漾”,把被风吹过的叶子比作波浪,满墙的爬山虎,一层一层地随风飘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作者又赋予了爬山虎一种动态美。
?孩子们在这里抓到了“拂”这个字,“拂”是促使爬山虎叶子荡漾的原因,在这里品析“漾”时,“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现在,你知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吗?这叶子之所以长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满整个墙壁,功劳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六、写作方法总结
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做到细心和坚持,就很容易找到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你还可以通过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那你的文章一会很精彩。
七、推荐阅读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 。我的叶子的特点是 。我的脚的特点是 。我爬的时候,脚先 ,然后 ,最后 。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篇3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感受爬山虎脚的`细。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板书:爬:触——巴——拉、贴(牢固)
师: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脚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爪子的图片
进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回顾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要先写叶子再写爬山虎的脚?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4、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四、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色美、形美、动态美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能背诵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时,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挂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墙上爬的。
二、整体入手,感知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三、自学赏析,品读积累
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发挥学习自主性。
师:批划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读自批注,再在组内品读赏析,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组汇报,师适时指导发言、引导组织。
如: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我给大家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得,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顺儿”“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茂盛,排列得很整齐。我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感情朗读,师做适当指导训练。)
师:就像这位同学这样交流、汇报。还有谁对这一段进行补充?
(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条理得汇报)
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进行交流赏析。
师适时板书,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纲要,把握全文要点。
四、朗读背诵,梳理整体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可以借助板书。
五、课外延伸,仿写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种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篇5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