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教学计划6篇

时间:2024-02-13 09:45:20 分类:教学工作

确保教学计划的质量之后,我们才能有序开展后续的教学,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提前制定好一份优质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品社教学计划6篇,感谢您的参阅。

品社教学计划6篇

品社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制,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课堂上注重四个强调,四个转变,四个还给,四个到位。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指导。以健康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加强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 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的来历。

2、了解你身边的农业,你身边的高科技农业的发展。

3、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从而懂得珍惜粮食。

4、了解你通讯工具古今之间有哪些差别。

5、学会使用这些现代通讯工具,了解它们的特性。

6、学会如何面对现代媒体技术存在的诱惑。

7、正确处理好现代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与诱惑

8、观察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表现

9、认识现代科技对生活的推动作用。

10、了解你身边的高科技产品学会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它。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三.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 ,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品社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品社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品社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4.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5.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6.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珍惜粮食,体会农民辛勤劳动使学生能深切的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由此来触发学生珍惜粮食的动力。同时学生们在学习了二三单元的后懂得了现代科技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面对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诱惑和负面影响,也有了一定的解决能力。因此这对于学生们能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品社教学计划篇2

新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随之到来了,面对新学年的教学,我深感肩上的任务之重。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五个单元主题,即:一、夸夸我自己 二、温暖的家三、我爱我们学校 四、家乡的山山水水五、有趣的家乡风情。每个主题都不再 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区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使之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为父母分忧学习人际关系,由自我走向人与人之间;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物产资源以及家乡的风情等。

二、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1.以儿童的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的初步认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 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 整个教育的质量。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措施

第一单元 夸夸我自己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悦纳真实的自己,体验愉悦。

2.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欣赏自己,发扬优势,建立自信。

3.通过画自画像,制作“明星卡”,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4. 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扬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的生活角色。

重难点:1、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欣赏自己,发扬优势,建立自信。 2.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措施: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第二单元 温暖的家

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2.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分忧。 3.使学生体验“当家”的辛劳,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会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或在家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找父母谈心,并 付诸具体行动。

重难点:1.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分忧。 2.使学生体验“当家”的辛劳,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学措施: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 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

第三单元 我爱我们学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并能做简单的介绍。 2.学生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主人翁意识。 3.了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 4.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图列,能够用简单的平面图形画出学校的平面结构图。 5. 认识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尊敬他们。

重难点: 1.学生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主人翁意识。 2.认识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尊敬他们。

教学措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灵活选用教材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 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单元 家乡的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1.学习看地图的方法,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 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 2.知道家乡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关爱大自然,萌发对家乡的热爱、建设家乡 之情。 3.了解家乡的过去,珍视家乡的历史,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了解家乡当前的基本情况,引导孩子们大胆想像家乡明天的美景。 4.让学生熟悉家乡的物产,培养初步的动手设计、包装、宣传能力。 5.初步培养调查、观察和收集、整理资料、判断是非和道德分析能力,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1.了解家乡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培养调查、观察和收集、整理资料、判断是非 和道德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乡物产的丰富,感受家乡变化的巨大,通过自身的感受、探究和领悟,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敢,使之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萌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措施 :拓展教学空间,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观察和收集、整理资料,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五单元 有趣的家乡风情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节日,理解家乡节日的风俗习惯及风味小吃,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让学生感悟家乡的节日,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民风民俗的继续研究。 3.使学生在了解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4.通过动手做小吃,培养学生实践参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5.继承和发扬节日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自觉体制不良习俗和迷信活动。

重难点:1.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让学生感悟家乡的节日,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民风民俗的继续研究。 2.通过动手做小吃,培养学生实践参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3.继承和发扬节日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自觉体制不良习俗和迷信活动。

教学措施: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第五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第六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第十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第十一周 我能为学校做什么 第十二周 看地图找家乡

第十三周 家乡的山山水水 第十四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第十五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第十六周 我喜欢过年

第十七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第十八周 小城故事

第十九周 一起采风去 第二十周 期评

品社教学计划篇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四、课程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 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 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单元各主题重点难点

本册共5 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我和大师交朋友》、《可爱的班级》、《家在自然中》、《我们生活的地方》、《长大,真好!》。

第一单元《我和大师交朋友》共 3 课,定位在“与大师交朋友”,试图让大师成为儿童成长历程中亲切的朋友。通过寻访大师的童年,了解大师成才的故事,找找身旁的大师等一系列围绕大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把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的大师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可以探究、可以学习的与儿童零距离的学习目标,引导儿童把好奇、好问、好动脑的自然天性向有理想、有目标的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方面发展,并最终将关注点放在儿童现阶段的成长和发展中来。

第二单元《可爱的班级》是对一年级下学期《我在班级中》教学主题的延伸,通过美化教室,组织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评选班级的小明星,制作班级的黑板报等各种日常班级活动,感受班集体的可爱,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第三单元《家在自然中》教学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儿童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探究、评判、游戏、诵读欣赏、讨论、实践操作等各种学习方式,在与自然的充分互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神奇、生命的美妙与神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在自然中的乐趣;从而使“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内化为儿童自我的行为准则。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则是从儿童的视角看自己生活的社区、家乡,从社区的设施、社区人,家乡的食物、美景,家乡的变化出发,帮助儿童了解家乡,懂得邻里相处的道理,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初步培养和发展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一课《长大,真好》是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短单元由 2 课组成,指导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在行将告别小学低年级生活的时候,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收藏童年的记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为步入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品社教学计划篇4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五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4、培养自己愉快开朗的胸襟和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5、培养孩子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护环境,爱家乡,爱祖国。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开开心心每一天6----8课时

第二单元让我的身体更棒6----8课

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7----10课

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6-----8课时

第四单元我爱绿树我爱蓝天6-----8课时

品社教学计划篇5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全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屈辱与抗争》这个单元包括三个小主题,分别是:《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探求救国之路》。第二单元包括二个小主题,分别是:《来到嘉兴南湖》、《追求先辈足迹》、《开国大典》第三单元有三个小主题,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祖国走向富强》。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三、教务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骄傲和责任。

2、体验民主的生活、学习氛围。懂得参与集体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信心。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

4、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 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今日的辉煌。

6、走向世界,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异彩及共同面临的问题。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

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9.1-----9.12 血泪国耻4

第3---4周9.13---9.26  ;悲壮的抗争4

第5---6周9.27---10.10 探求救国之路4

第7---8周10.11---1024 来到嘉兴南湖4

第9---10周  ;10.25---11.7 追求先辈足迹4

第11---12周 11.8----11.21开国大典4

第13---14周 11.22---12.5 人民当家作主4

第15---16周 2.6---12.19  ;祖国走向富强4

第17---20周 12.20---1.16 复习4

第21周1.17----1.23 考试2

第22周1.24----1.30 放假2

注: 教学进度以镇教委统一制定的为准。

品社教学计划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由于是大班额拆班来的,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21、《我们的合作》

32、《真正的友谊》

4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5国庆放假

6《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7《面对欺负和威胁》

8《我要攀登》

9《抄袭害了谁》

10《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11《擦亮眼睛》

12《逛商场》

13《衣食的来源》

14《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5《从一滴水说起》

16复习考查

17复习考查

18复习考查

《品社教学计划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