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单元教学教案6篇

时间:2023-06-24 12:03:45 分类:教学工作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老师,都要掌握写教案这项技能,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一定要提前写好教案,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7-9单元教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7-9单元教学教案6篇

7-9单元教学教案篇1

第五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略)

课后反思:

第六课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92和93页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教师在长方形图的下面板书:s=ab

“第二个图形呢?”

……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教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 认识组合图形

1、让学生指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

2、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图形,组合成多边形(展示台上拼)

对学生的拼出的图形,有选择地出示其中的几个。(如下所示)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板题)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

订正,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

5×5+5×6÷2           [5+(5+6)]×5÷2

=25+15                  =16×5÷2

=40(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例1题目及图)。

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5×5+5×2÷2

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

[5+(2+5)]×(5÷2)÷2×2

小结: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分别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比如--图示,能容易找出所需的数据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书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三

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八8*

课后反思:

7-9单元教学教案篇2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学习本单元除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外,应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以同其他类型说明文相区别,由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有两篇文章涉及生态环境,可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非常丰富,教学中,可以以此训练学生根据内容搜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理解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征。

2.进一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

3.反复朗读,背诵精彩语段,进行语言训练。

4.提高生态意识,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

四、课时分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各2课时,《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各l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  贾春燕)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说明了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精美语言,了解文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反复品味,进行语言训练。

2.区别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3.巩固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写花的诗。

2.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看花。让学生带着笔、本子,把看到的花的名称、颜色、形状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要求学生统计一下,哪些颜色的花多,哪些颜色的花少。

(二)整体把握

1.从题目切入

(1)找出花儿这样红的原因。

(2)文章讲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六个原因,主要运用了哪类说明方法?为什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3)将课文和自己所写的观察笔记 (即事物说明文)相比较,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4)从题目中找一个词,我们就知道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哪个词?为什么?如果写事物说明文,题目应该怎么拟?说说自己的观察笔记的拟题情况。

(5)分组研讨六个原因。四人一组,每组任选二三个原因,分析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语言特色。

2.从比较阅读切入

将本文与仇春霖的 《万紫千红的花》(1995年人教版四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同一对象,相同的内容可有不同的写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选择性朗读上突破。让学生朗读第二、五、六、七、八、十段段首两句,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从品味语言上突破。

(1)品味凝练的语言。如第四、六、七段。可让学生在读完这些段落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然后与课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深切感受课文语言的凝练。

(2)品味准确的语言。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如第二段中“酸性愈强”“碱性较强”,“愈”和“较”能否改换?第四段中“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一般”“大都”“渐渐”能否删去?

(3)教师选择几个语言比较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至两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看到,大多数花儿总是在初春早早地开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篇题为“花开为什么这样早”的事理说明文 (可模仿本文的写法)。

2.本文第四段说“添色木芙蓉”在“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而《万紫千红的花》介绍它时却说“它的花初开时是白色,第二天变成浅红色,后来又变成深红色,到花落的时候又变成紫色了”。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通过实际观察,弄清这一问题。

(山东菜芜市鹿野中学 李秀琴)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作者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科普作家,课文是一篇振聋发聩的科普作品。它运用大量事实说明雨林的毁灭会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胁,提醒人们减少私欲,保护环境。教学时可结合文章的内容,在体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数字、作比较和引用的说明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大量事实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我们这里的树木全被毁灭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发言后,老师导入:让我们再看看雨林毁灭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整体把握

1.读课本中对“雨林”的解释。问:雨林在热带或亚热带,它的毁灭怎么会造成“世界性”灾难呢?

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第一,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第二,雨林的毁灭会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有可能使地球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处受损,便会处处受损。可见,写说明文要具有全息思维,要关注到所说明事物的不同角度。

2.作者为了说明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它们分别对说明事物起到了什么作用。读了这些事实,你是否感到了震撼?介绍光合作用及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的三段能否删去?

3.文章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找出典型的语句进行体味。

说明文也可以抒写情怀,但又与记叙文抒写情怀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记叙文可以直接抒情,而说明文一般不能。记叙文可以以抒情为主,而说明文不能。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文章结构上突破。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这两个方面呈递进关系。

2.从说明方法上突破。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引用。

四、拓展延伸

1.从网上搜寻资料:(1)濒危珍贵动植物的图片及相关文字;(2)臭氧遭破坏、南极冰川正不断融化的文字或图片。将这些文字和图片打印出来,全班共同办一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展览。

2.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方案。

3.留给学生一个终生去做的作业:时时处处保护生态环境。

(山东菜芜市羊里中学 张 利)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如果说前一篇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则充满了乐观自信,对人类未来的吃饭问题做了乐观的展望。文章开始讲了有些人的担忧--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不足。接着提到海洋食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思路一变,就找到了出路。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思考,并进一步掌握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文章的思路,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广阔、海中各种各样的藻类植物、大量的鱼虾及其他生物。

师: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它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整体把握

1.文章讲了几种海洋食物?有这样多的食物,你还会为人类未来的吃饭问题担忧吗?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明确:(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3)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 (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进一步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1)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可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2)作比较。如将海藻产量和小麦产量进行比较。

(3)举例子。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

3.文章的乐观自信基于哪两种观念的转变?明确:一是从在土地上生产粮食转变为到海洋里寻找粮食;二是对粮食的认识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

1.未来人们吃什么?怎样吃?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科幻文章。

2.上网查阅有关海洋产品的资料。

(山东莱芜市鹿野中学 刘效忠)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学术报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世界现状,说明“科”和 “技”的关系,指出中美科技、教育的差异。文章语言平和、亲切。学习本文有助于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情况。

2.了解近两百多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3.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4.学习科学家在阐述问题时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回顾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并分析其原因:第一层,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新:第一层,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2.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对“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4.文中第6段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一表示三者的关系。

明确:       科??

j      i

m          

经济 ----→工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5.细读第15段,完成下表。

中美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适应对象及效果     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哲学

美国教育哲学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附文,加深对课文及作者的认识。课下搜集更多有关杨振宁和科技前沿知识的文章。

2.给合你的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山东莱芜市羊里中学 亓玉红)

(选自《语文建设》10期)

7-9单元教学教案篇3

稍复杂的方程

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1) 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杂的方程。

(2) 结合平时司空见惯的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

(3) 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

(4) 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素材比较丰富,渗透许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如动物的奔跑速度、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天安门广场面积、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等。

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1)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2) 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

(3)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4)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

(5) 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

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1) 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

(2) 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3) 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4) 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 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练习十三

可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第6题,如果设第一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x+1)=97,如果设第二个自然数是x,则方程为(x-1)+x=97。第8题,利用不同的已知信息可列出不同的方程,如利用“我比你大24岁”,则方程为3x-x=24,如利用“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的3倍”,则方程为x+24=3x。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2.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

4. 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到本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是选学内容。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了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可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主题图做成多媒体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编排意图:

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

(1)引入。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成直角的图形该如何数?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把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教学建议:

(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

(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是怎样数的和数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用把斜边上的不满一格的两个格拼成一个方格的方法,也应给以肯定。要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

(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上面的讨论提出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二步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割补的方法,都应给以肯定。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可以出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计算公式吗?

第四步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进行演示(如第81页的图),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

练习十五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需要先画出平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3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

第5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先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要求出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的长度,题中没有给出。但从 、 是大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推出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底长的一半,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48÷2=24(cm2)

7-9单元教学教案篇4

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Ⅰ.brief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uni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a developed country and also a booming country,which has a history of only 200~300 years.after the usa was founded,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in 1861,which brought suffering to the people of the usa,especially those in the south.rebuilding the south became an essential task at that time.this unit mainly talks about the re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outh.and atlanta is a good illustration.it also deals with the bison on the plains of america.because the bison was killed in huge numbers by european settlers,the balance of the whole wildlife was destroyed.after learning the unit,w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early history of america.besides,som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phrases should be mastered,and non-finite verbs need to be reviewed,especially their passive forms.

Ⅱ.teaching goals

1.talk about the usa.

2.practise describing places.

3.review non-finite verbs(2).

4.write a comparison essay.

Ⅲ.background information

1.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e war of 1861~1865 between the northern states (the union) and the southern states (the confederacy) is also called the war between the states or the war of the rebellion.there were many causes,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disagreement over slavery,and the quarrel concerning federal control and states’ rights.the direct cause of the war was the election of lincoln as president;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secession of the southern states from the union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nfederacy,with jefferson davis as its president.the north had many advantages,a far greater population,more railway lines,and more factories.but the confederates fought hard and were at first successful:they won the battles of bull run and fredericksburg;but then lee was defeated at gettysburg and the union army led by grant won control of mississippi.admiral farragant forced new orleans to surrender:texas,arkansas and louisiana were cut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confederacy.after the union won the vicksburg campaign,sherman made his march through georgia to the sea,and lee surrendered to grant at appomatton court house,virginia,on april 9,1865.lincoln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same month.slavery was declared unconstitutional.the period after the war (reconstruction),when the south was occupied by the worth,left bitterness that has not yet entirely vanished.during reconstruction the southern states were admitted back into the union.

2.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also called the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the struggle of the thirteen 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 ended in the forming of the usa.the main causes of the war were taxes impos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e.g.the stamp tax of 1765 and the tea tax.the colonies rebelled in 1775;the first shots were fired at lexington,and the first battle was faught at bunker hill.the continental congress appointed general washington as leader of its forces,and issu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n july 4,1776.general burgoyne led a british army down from canada but was forced to surrender at saratoga (oct.1777).he was supposed to meet the army of general howe,who managed to occupy philadelphia.washington spent the hard winter of 1777~1778 at valley forge,and had difficulty in keeping his men together,france (1778),spain (1779)and the netherlands (1780)joined the war against britain.british forces under cornwallis won victories in the south where britain had some popular support,but cornwallis was defeated at yorktown,virginia,and forced to surrender (oct.19/1781),which practically brought the war to an end.at sea,britain had to fight to keep her naval supremacy,but after yorktown the american ports were lost one by one.the war was ended by the treaty of paris,1783,which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sa.

3.sla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frican ancestors (祖先) of today’s black americans were brought to the us as slaves in the seventeenth,eighteenth,and nineteenth centuries.they worked on farms,especially the large farms in the southern states.slowly they becam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economic (经济) system (体制) of the south.

slaves did not have the right of people;according to the law,they were a “thing” which belonged to the person who bought them.they had to obey the orders of their owners without questions.they were not allowed to learn to read;their owners feared the educated slaves would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injustice of the system and would learn to struggle for their freedom.slaves had to work long hours in very unhealthy conditions.their owners had complete power over them.they could be bought and sold like animals.at the slave markets,black children were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and never allowed to see them again.slave owners had the right to punish the slaves who broke the law or was against the system.slaves were often beaten or even killed by their owners.after the civil war,one free slave reported that his owner killed an older slave who was teaching him to read.in theory an owner who treated a slave badly could be punished.in practice,however,the law meant nothing.

opposition to slavery began very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the us-in 1671-but little progress was made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y 1804 slavery was illegal (非法的) in the northern states.but it continued,and even grew,in the southern states,which depended on cotton for their economic wealth.slavery,ended in the south only after the civil war.for blacks,however,the end of slavery was only a beginning,the late beginning of a long and difficult struggle for true justice.

Ⅳ.teaching time:fiv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about the usa.

2.do some listening.

3.practise describing places to 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practising describing places using the following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

how long/wide/high/tall is the…?

it’s…metres/feet long/wide/high/tall.

there is…in the north.

it looks lik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carry out the task of speaking.

teaching methods:

1.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wit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discuss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us.

3.individual,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have a chance to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the multimedia

2.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Ⅱ lead-in

t:now,let’s begin our class.first,i’ll give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please guess which country it is.listen carefully.it is a very young country in the world,which has only a history of 200~300 years.most people in the country are immigrates the head office of the un was set up there.two world wars didn’t take place there.now it is the strongest country of the world.can you guess it?

ss:yes.the usa.

step Ⅲ warming-up

t:you’re right.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b: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ow,let’s have a quiz to see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the usa.(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decide i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rue or false.write“t”or“f”in the brackets.

1.new york is the largest state in the us. ( )

2.most state names come from spanish or english. ( )

3.atlanta is known as the“big apple”. ( )

4.the constitution was written in 1779. ( )

5.there are 52 stars on the american flag. ( )

6.george washington was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 )

7.the first settlers arrived in north america about 30 000 years ago. ( )

8.the mississippi river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 )

t:well,please do it by yourselves.after a while,i’ll check your answers.is that clear?

ss:yes.

(after a few minutes,teacher checks the students’ answers.)

t:the first one,true or false?

s1:false.

t:please correct it.

s1:new york is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us.

t:good.the second one?

s2:true.

t:what about the third one?

s3:false.new york is known as the “big apple”.

suggested answers:

4.f the constitution was written in 1787.

5.f there are 50 stars on the american flag.

6.t

7.t

8.f the mississipp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vers in the world.

t:a good job!now,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41.please look at the map of the usa and find out the following cities and states:new york,washington,florida,taxas, california,alaska.

(a few minutes later,teacher says the following.)

t:please look at the first picture.what place is it?any volunteer?

s4:it is the famous white house,where the president of the us works and lives with his family.

t:do you know how it got its name?

s4:no.

t:who knows?

s5:at first,it was made of gray stone and called the president’s palace.during the war of 1812,it was burned by british soldiers.afterwards,it was rebuilt.the walls were painted white to cover up marks left by the fire.then people began calling the president’s palace the white house.the name caught on and has remained in use ever since.

t:wonderful!next,let’s look at the second picture.it is a famous city,which is it?

s6:new york.

t:right.can you guess when the picture was taken?

s6:i think it was taken before the date september 11,.

t:how do you know?

s6:because in the picture,we can see many skyscrapers.among them,the world trade centre and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are most famous,but now the world trade centre has already gone.it was exploded by terrorists.

t:oh,what a pity!do you know anything else about new york?

ss:no.

t:new york is america’s cultural capital,where there is the statue of liberty,the skyscrapers,了the beautiful shops on fifth avenue,and the many theatres on broadway.manhattan,the smallest island in new york,is the real centre of the city.when people say “new york city” they usually mean manhattan.in 1605,the first europeans came to manhattan from holland.they bought the island from the american indians for a few glass necklaces,worth about $26.the most crowded part of new york is perhaps harlem,where most black americans live.the crime rate is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estern world.i hope one day some of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it.do you have enough confidence?

ss:yes.

t:ok.now,work in pairs or groups.make a list of things you know about the usa and what you’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teacher may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a chart.several minutes later,teacher collects their charts.)

sample diagram:

step Ⅳ listening

t:ok.we have talked more about the usa.now let’s listen to a radio programme about new york to help wang xiao correct the errors in her notes.turn to the next page.let’s look at ex.1 in the listening part.here are the notes taken by wang xiao after he listens to a radio programme about new york.first read it by yourself.then i’ll play the tape for you to listen.after that,please correct his errors.

(teacher plays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after playing it,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one or two minutes to do ex.1.at last,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ok.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then answer some concerned questions.before listening,you need to go through with the questions.(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one minute to read the questions.then play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after that,give the students enough time to discuss the answers and check them.)

t:well done.please listen to part 2 of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nd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in ex.3.

(teacher deals with ex.3 in the same way.if necessary,play the tape again.)

step Ⅴ speaking

t:everyone loves his own hometown,which is beautiful in their hearts.now,let’s talk about our hometown.tell me where your hometown is,wang kai.

s7:my hometown lies on the plain of north china.

t:are there any mountains,rivers or forests?

s7:yes.there is the famous mount taihang to the west,fenhe river in the centre and a railway from datong to fenglingdu across my hometown.

t:what does the landscape look like?

s7:very beautiful.there are thick forests,clean rivers and pleasant climate.resources of minerals are also rich,which is called “the sea of coal”.many places of interest,like the ancient city pingyao,yungang rock cave and mount wutai are famous in the world.

t:well done!now,look at the last part-speaking at page 42.let’s do some speaking.choose one of the cards and ask each other questions.you can use a map to help you.before speaking,please look at the sentence patterns on the screen.they may be of great help to you.

(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how long/wide/high/tall is the…?

it’s…metres/feet long/wide/high/tall.

there is…in the north.

it looks like…

can you make a sentence using each sentence pattern on the screen?

ss:yes.

t:who can try the first sentence pattern?

s8:how tall is the building?

t:yes.answer the question,please.

s8:it’s about 100 feet tall.

t:very good.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next sentence pattern.any volunteer?

s9:there is a famous mountain in the north.

t:ok.sit down,please.the last one?

s10:it looks like a bird’s nest.

t:good job!now,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your hometown.ater a while,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before the class.are you clear about that?

ss:yes.

t:begin,pleas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joins them.)

t:(after a few minutes)are you ready?

ss:yes.

t:who’d like to act out your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class?

(two students stand up and act out their dialogue before the class.)

sample dialogue:

a:could you tell me where your hometown is?

b:my hometown is on the plain of north china,which has a population of 5 000.

a:is it beautiful?

b:yes.it lies to the east of mount taihang and west of haihe river.the railway from beijing to guangzhou crosses it.there is fertile land,rich resources,simple people and developed trade.it is a brilliant pearl on the plain.

a:very beautiful!would you like to take me to visit your hometown if possible?

b:of course.i’m glad to act as your guide.what about your hometown?

a:on the loess plateau lies my hometown.

b:the loess plateau?it must be very inaccessible and backward.

a:no.my hometown is not far from the yellow river,which is more than 5 000 metres long.the traffic is convenient,four seasons clear,climate cool and resources of minerals rich,like coal,iron…i believe my hometown will become more beautiful in the near future.

step Ⅵ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mainly learnt something about the usa by speaking and listening.besides,we’ve talked about our hometown using the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such as:how long/wide/high/tall is the…?it’s…metres/feet long/wide/high/tall.…(teacher writes them on the blackboard.)after class,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sa,such as the history of the usa.at last,don’t forget to preview the reading passage.that’s all for today.class is over.

step Ⅶ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first period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

how long/wide/high/tall is the…?

it’s…metres/feet long/wide/high/tall.

there is…in the north.

it looks like…

step Ⅷ record after teaching

7-9单元教学教案篇5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11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第二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二)

--商小于1

教学内容:p17例2、例3、做一做,p18例4、做一做,p19-20练习三第3-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

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  那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呢?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问:你为什么要除以7,  题目里并没有出现“7”?

原来“7”这个条件隐藏在题目中,我们要仔细读题才能发现.

尝试用例1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那商几呢?为什么要商0?(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强调:点上小数点后接着算.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2.4/3    7.2/9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

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学例4: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如果有余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p1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p19第4题,p20第8、11题。

五、作业:p19第3、5、6题,p20第7、9、10题。

课后小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 窃读记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

★ 二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案及反思3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 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7-9单元教学教案篇6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 依次板书: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 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   2、3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 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  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  5

教学反思:

可能性(三)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可能性(四)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7-9单元教学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