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6篇
想要培养阅读习惯,写读后感是一个好的起点,写下读后感的瞬间,仿佛是在与书中的角色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1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他的三个徒弟有: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和大家一样,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孙悟空把唐僧从险境中就,救出来。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背着个大耙子,还天天号称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沙僧老实厚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个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2
昨天有幸又看了一次《西游记之女儿国》!看过之后不禁心生疑问——假如蝎子精没有一阵妖风把唐僧俘获进自己的妖洞,唐僧会不会从了那女王陛下?这算不算是唐三藏一生中最为完美的一次恋爱?
小的时候看《西游记》关注的是孙悟空如何降妖除魔?对剧中的情感描写完全不予理会(与其说“不予理会”不如说是自己“情窦未开”)。但自从看了西游记再聚首那期艺术人生之后,却开始割舍不下这段感情了!不知是感动于朱琳苦恋20年的执着?还是留恋于女王陛下的那含情脉脉的双眼?还是沉湎于那曲风韵极佳的《女儿情》?
师徒四人途径女儿国,受到国王的热情款待,当镜头锁定住国王与唐僧两个人的时候,也就是她的爱情之火燃起之时。于是一声"玉帝哥哥"便把唐僧锁在了心里。唐僧似乎并不曾刻意回避她,或许只是出乎礼数。于是国王邀其共游御花园。此时,电视剧制作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以一曲风韵极佳的乐曲作为背景。于是画面上便只剩两人在花间,池边,桥头漫步吟诉。并且我觉得这并不是国王的一相情愿,唐僧也时时用心地顺着国王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望过去,有时看见的是一树粉红色的.桃花,有时是一座小巧别致的凉亭,而有的时候,却是一对浮游于水面的鸳鸯。国王有意无意地这么一指,唐僧便用心地望去,然后方意识到佛祖在心,于是"阿弥陀佛"。
我并不了解唐僧的道行究竟有多高,他是否真的能够对如此一位貌若天仙地国王一丝丝的私欲都没有,我真的不能够断言。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完全可以拒绝,又怎会有依从之势?当悟空提出将计就计这之后,唐僧被太师请去夜赏国宝,来至国王闺房后,唐僧便开始流汗不止,他不敢睁开眼睛正眼直视国王,口中念叨着:"出家人四大皆空……",国王于是说:"你既四大皆空,又为何不敢睁开眼睛看看我?"是啊,他又为何要汗流满面?这分明不是四大皆空。我不想去考究这是否是电视剧的拍摄改变了原著的本意,还是原意如此,只是,像这样不是很好吗?至少唐僧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了。后来,他确是睁开眼看着国王,而汗水也如黄河泛滥般飞流。这个国王的魅力非同一般,几句话把个唐僧说闷了,居然逼他说出:"来世若有缘分……"这当然有敷衍的成分,可他又为何要找这样一句对他来说可能这一辈子只说这样一遍的话来敷衍呢?
后来的后来,两人坐在床沿,国王说着要他留下时,唐僧的表情,一半是害怕,一半是屈服,而抗拒,早已不占一点点空间了,我想,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他是否真的会屈服呢?我认为会,简直一定会,可是就是这个时候,那蝎子精便一阵妖风把唐僧俘获进自己的妖洞,一切不必继续了。
唐僧似乎早已见怪不怪,进了妖洞后出奇得泰然,我想那一定是爱情的力量!可恶的妖精也学着国王的语气要唐僧从了她,他见唐僧一言不发只是避着她,便怒火中烧,说:你与那国王可以同游御花园,为何就不愿理我?唐僧于是扔出了一句话:“人妖岂可相提并论?”这是发自肺腑吗?一定是吧!于是顿时让我感受到一份暖暖的完整的感人至深的爱情!
最后,恶魔除去,国王交还通关文叠放师徒四人西去,在"相见难,别亦难"的如泣如诉的歌声中,国王对唐僧恋恋不舍,唐僧也专心地看了国王一回,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在真切的盼望“如果来世有缘……”?是的,一定是的,联系他们两个的唯一丝线便是这一个寄托在来世的“如果”了!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西游记》之《女儿国遇难》,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女儿国遇难》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了西凉女儿国。这个国家非常特殊,只有女人,没有男人,原因是很多年前男人都外出打仗没有回来,只剩下了女人。女儿国已经很久没有男人的身影了,所以唐僧师徒一进城,就招来了很多好奇的目光。他们面见美貌的女国王,女国王立刻喜欢上了唐僧,就派人去试探求亲。但是唐僧却不领情,一心求取真经,别无他念。后来,唐僧被潜藏在女儿国的蝎子精抓了去,还被逼与她成亲。孙悟空请来卯日星官,将蝎子精打回原形。最后,唐僧师徒在国王的不舍的目光中离去。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据历史考证,古代很可能真的存在女儿国这个国度,有的历史学家已经有所发现,但尚未证实。我想,也许作者就是根据史前记载的资料编写出来的故的吧。
我感动于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一片痴情,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的情只是用错了人。唐僧是个出家人,早已断了七情六欲。不过,在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唐僧确实是有一瞬间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的。不巧的是,这个瞬间被蝎子精发现。蝎子精被惹怒了,于是将唐僧掳走。所以我觉得人都是有感情的。有人总是批判唐僧的无情,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论是什么人,凡夫俗子也好,得道高僧也罢,总有时候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只不过后者对比前者来说,感情的表现淡得多罢了。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4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西游记》,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取经的路上,他们历尽艰苦,还遇到了各种的妖魔鬼怪,不过每次都被唐僧的几个徒弟化险为夷,孙悟空是他几个徒弟中本领最高的。
在一次大战白骨精的时候,孙悟空差点就要永远离开他的师傅了,是因为,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座高山前面,孙悟空去给师傅化斋,可是山上一户人家也没有,孙悟空只有去远一些的地方化斋,悟空刚走,在一旁等候的白骨精就出现了,她看到唐僧心里暗中窃喜,只要吃上一口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白骨精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女子,向唐僧走去,猪八戒看见了,赶紧过去打招呼,问女菩萨去哪呀,白骨精说,我这里有些米饭和馒头,你们先吃些吧!唐僧说什么也不吃,可是贪吃的猪八戒拿起馒头就要吃,这时孙悟空回来了,他那双火眼金睛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她是妖怪,举起金箍棒就打,妖怪被识破了,她赶快逃跑了,唐僧见悟空打死人了,就开始念紧箍咒,悟空赶紧求师傅不要念了,妖怪又变成一个老妇人,一个老公公,都被孙悟空一个个给打死了,唐僧看见很是生气,使劲念紧箍咒,八戒、悟空都求师傅不要念,师傅无奈就让悟空离开,以后不认他这个徒弟,孙悟空当时也很生气,就回到了花果山。
孙悟空每次都被师傅误会,可是他不放心师傅,都会又回到师傅的身边,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到了真经。
我最喜欢孙悟空了,因为,他机智勇敢又聪明,还有一身好本领。也让我知道了做事要积极向上,坚持努力去做。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5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飞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漫西天去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西游记女儿国读后感篇6
今天看了《西游记女儿国》,非但没有想象中的失望,反而觉得这是所有《西游记》改编的影片中,最让人欣慰的一部。
除了画面美,特效炫之外,最重要的是,这次终于轮到唐僧做了一次真正的主角。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的吴承恩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被菩萨度化,受命护送师傅唐僧西行取经,师徒4人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这里面,只有“唐僧”这一人物是真实的。
真实的唐僧法号玄奘,出生在洛阳一家世显赫的陈姓家族。玄奘的高祖和曾祖,做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尽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儒学熏陶。
然而美好的童年转瞬即逝,玄奘5岁那年,母亲去世。没几年,辞官隐居的父亲又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或许,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原本只是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没想到早熟的玄奘很适应寺院的生活。公元612年,隋帝国选拔僧人,由皇帝亲自组织,考试严格,只有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13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破格剃度。
少年玄奘在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他的才华很快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公元618年,大规模战争爆发,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当战火燃烧到洛阳时,玄奘在战乱中离开洛阳,开始了长达7年的游学。这期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遍访高僧大德,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经典典籍,试图彻底读懂佛法。
然而,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
所有典籍中都没有确切答案,也没有一位高僧的答案,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迷惘。
也许命中注定,玄奘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寻求生命的意义。
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一次偶然,玄奘在长安遇到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玄奘在这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玄奘所处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
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坨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收藏着最全的佛教经典。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玄奘心中的迷惘,他决定前往印度,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玄奘迅速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去上书请求西行,却遭到了朝廷的拒绝,禁止出境。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局势不稳,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
其他人都退缩了,只剩玄奘一个人,毅然上路,混在一批难民中出了城。到了瓜州,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玉门关,守备森严,没有过关文书的玄奘,正在绝望之时,发现有一个胡人偷偷跟着他。
在塔尔寺内,胡人走近玄奘跟前跪下,请求玄奘为他摸顶受戒。胡人是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贩,常有危险,希望能得到佛陀的庇佑。这个胡人叫石槃陀,就此成了玄奘的第一个弟子。
在瓜州城外的一处石窟中,保存着许多绘制于西夏时期的壁画,这里有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壁画上旅行者模样的唐僧正在顶礼膜拜,身后的徒弟手遮额头,形貌酷似一只猴子。所以,石槃陀的画像激发了后人的想象,变成了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
正是这位弟子,帮助玄奘偷渡过了玉门关,不过石槃陀在走进戈壁后的第一天夜里就动摇了,因为偷渡出境,在唐朝是死罪。于是,玄奘刚上路就被徒弟抛弃在荒无人烟的大漠,孤独地开启了西行的传奇故事,没有三徒弟,也没有白龙马。
但《西游记》中的最后一章,刚取回的经书,在返程途中掉进河里,又捞起来晒经的故事,在玄奘后来的传记中,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至于女儿国,传记中有提到一个“东女国”,是说玄奘听说有这样一个地方。
大概是作者觉得玄奘太苦了,一厢情愿要为他安排一段浪漫的故事。又或许,他在17年的旅途中,真遇见过这样一位动心的女子。明白了情为何物,放不下,才舍得下。
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有何分别。
回到这部片子本身,我是喜欢这个改编的。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艺术创作,创作者展现给观众的是他们的想象力,观众对这想象力的敏感度和感知度,就决定了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西游记女儿国》目前受欢迎度不高,一是西游系列被拍得太多,大家已经审美疲劳没有太多期待,二是童话故事般的爱情,现在的成年人不爱看。
其实,成年人更需要童话,需要感受被唤醒的奇妙。
感受天真赤诚发自内心的情感,我们给予过彼此每一刻当下的专注和喜悦,我给你一切选择的自由,我相信生与死只是我们之间一次短暂的相认。不管你在哪里,你会成为谁,我对你静谧和深切的祝福,不会中断。
哪怕你只能许我一句:若有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