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英雄事迹事迹7篇
事迹材料让我们看到他人的奋斗和顽强,从而培养自身的自信心,一份出色的事迹材料可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追求卓越的动力,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戍边英雄事迹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1
戍边20多年,祁发宝曾遭遇几十次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面对生死,面对肩上的责任,他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选择,但我无怨无悔!”
20xx年7月,祁发宝骑马巡逻途经一段不足50厘米宽的马道时,军马突失前蹄,摔下悬崖。祁发宝被重重地摔在悬崖边上,捡回一条命,后背却被划得鲜血直流。
祁发宝挣扎着站起来说:“我们不能对不起肩头的责任,危险再大也要到达点位!”
身处高原,祁发宝和战友们在巡逻时,还会遭遇暴风雪的袭击。一次,他们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某达坂时,巡逻车的4个轮子陷进积雪中,路也被大雪覆盖。生病未愈、四肢无力的祁发宝二话没说,拿起铁锹开始挖雪,战士一个个跟上。
6个小时后,5公里的“生命线”被打通,可祁发宝却突发肺水肿,因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这样的'硬汉,也曾因战友受伤一度哽咽流泪……
20xx年,时任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札达边防营营长的祁发宝接受采访,提到一名新兵曾因体力透支,从300多米高的山上滚下后昏迷,醒来不停地喊“营长,我疼”时流泪了。
20多年来,祁发宝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但他把军营当成了家,把战士们当成了家人。他说,“亲人的感情债可以慢慢还,戍边大事耽误不起。”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致敬每一位国土守护者!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2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进军西藏、驻守西藏,将士们正是秉持着吃大苦的精神面对和承受着世间罕见、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西藏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这给官兵们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是缺吃少穿、高原病症和死亡威胁,硬是叫响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等革命口号,生动论释了人民军队爱党、信党、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有一群铮铮傲骨的钢铁英雄,他们驻守在祖国边疆,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无尽的孤独,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守护我们的幸福家园。无论是海岛荒漠还是雪山冰川,他们御敌守边、枕戈待旦,艰苦奋斗能乐在其中,辛苦备战也毫无怨言。“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他们唯一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他们刚毅果敢、挺身而出、无私无畏,把一个个哨位、战位、岗位变成敌人无法逾越的钢铁堡垒,捍卫着国家主权,守护着祖国疆土,用“无我”精神谱写新时代强军伟业的壮丽篇章。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边防官兵的“无我”精神,不仅是最珍贵的精神品质,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共勉。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担任什么职务,我们都应该学习边防官兵“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赤胆忠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不懈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豁达乐观,奋蹄新时代,犇向新征程!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3
喀喇昆仑高原,雪山连绵不断,伴随风雪交加昼夜不止。然而,在这里卫戍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们始终屹立不倒,用鲜血、汗水与忠诚,诠释了“人民卫士”的真谛。他们英勇斗争、不惧牺牲,护卫山河无恙、边疆康宁,守护国家安全、寸土不失,书写了血色边关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倍感安心和自豪。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向护卫边疆的英雄战士们致敬!
艰苦环境,他们无畏风雪昂首逆行,尽显铮铮铁骨。喀喇昆仑高原位于祖国的西部边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这里毫不夸张的描述;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亦是对这里形象贴切的表述。未接触者闻及于此,或许很难想象人类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然而,在这里——祖国重要的西部边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克服千难万险、不畏冰峰雪谷,用坚韧不拔的志向与令人惊叹的意志,在漫天风雪中昂首前行,坚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是受人尊敬的“逆行者”,是党的“坚实护盾”,是人民的“安全卫士”,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显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之魂。
忠诚于党,他们恪守职责践行党性,无愧中国军人。不论喀喇昆仑山脉的气候多么恶劣、危险多么密集,这里的解放军战士都未曾退缩、勇往直前,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对党的绝对忠诚,显示了对军人职责的坚决恪守。他们无愧于中国军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赞许。纯洁无瑕、忠贞不二的党性在他们的身上“发光发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的身上得到真实印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以“忠肝义胆”书写“勇武传魂”,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危险一线,与国土同命运、与雪山共呼吸,将党旗真正高高飘扬在了边关地带。血色昆仑边关,皆是他们的忠诚与奉献;国土绝对安全,皆因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是人民的卫士,是英雄的军队,亦是英雄的战士。
敢于斗争,他们捍卫国土不惧牺牲,铁血染红军旗。中国热爱和平,尽显大国风度。然而,总有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试图侵我边境、占我国土。逢及此时,喀喇昆仑的边关战士们永远无畏冲锋、不惧牺牲,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安全,以血色护边关无恙。这里党旗军旗美如画,是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这里千里冰霜“春”常在,是英雄战士的生命开“鲜花”。他们勇于斗争,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不法外军,仍毫不屈服、角力到底,哪怕战斗到最后一刻,都坚决以鲜血和生命保卫中华大地的每一毫、每一寸,以忠武铁血染红了军旗。他们赤胆忠心、不怕艰苦、不畏牺牲,以血色在喀喇昆仑边关让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国家领土寸土未失,军营如山巍然不动。
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让我们向喀喇昆仑高原的“人民卫士”致敬,向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致敬,向全体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们致敬!烈士永世流芳,英雄永垂不朽!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4
为英雄唱首赞歌
喀喇昆仑高原,大河冰封、群山耸立,是祖国的西部边陲,更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祖国各地的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2020年4月以来,外军公然违背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边防团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英勇牺牲,他们用生命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他们用行动彰显英雄赤胆忠诚。《英雄赞歌》里这样唱道,“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为英雄唱首赞歌,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为英雄唱首赞歌,赞美他们“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雄气概。战士陈祥榕的战地日记里这样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面对外军的步步逼近,边防战士没有退缩半步,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用英勇无畏作为隔离屏障,守护着祖国山河无恙。“没有人生而英雄,只是选择无畏”,边防战士也是想家的孩子,也是心有牵挂的父亲,但穿上军装就扛起了重担,肩负了使命,顾不上儿女情长,一心向着“太阳”。紧急情况下,他们沉稳、果断而又英勇,对于他们而言,“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对于他们来说“脚下是祖国,身后是人民”,他们如丰碑屹立在高原,牢记“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的崇高使命,以英勇的气概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为英雄唱首赞歌,赞美他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忠诚担当。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英雄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大,英雄不朽是因为他们的功业不朽。走进高原,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想、更是勇气,尽管高原环境恶劣,但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向往这里、选择这里,扎根这里。“你从雪山走来,忠诚是你的风采”,立足于祖国西部边境,他们需要面对的是满目的荒漠冰川,漫长的冬季封山;他们需要忍受的是高寒缺氧、土地贫瘠、荒凉时空;“孤独令人可怕”,可他们却需要习惯孤独,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如同过滤器一般,滤去战士心中的浮华与思想的杂念,只留下对这片土地清澈的爱。“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战士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更是所有边防官兵战士那如白雪般清澈的忠诚担当。“头顶烈日乐为祖国守边防、手扶蓝天甘为人民作贡献”,这是老营房上的标语,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边防战士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用忠诚担当筑起精神的高地,守护美好家园。
为英雄唱首赞歌,赞美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青春奉献。歌曲《为了谁》中唱道,“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戍边战士把青春奉献在边防一线,如一片雪花,“无声”但仍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如一滴泉水,“无名”但能滋养一片土地。脸庞的高原红正是美丽的青春模样,双手上的累累伤痕正是奉献的最好见证,钢铁的意志、挺拔的身姿令我们看不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目光坚定、默默无闻。其实他们也有家,也有孩子和爸妈,但守卫国家只能义无反顾;其实他们也有爱,也有亲情与爱情,但心怀人民只能默默坚守。营长陈红军还有四个多月就要当爸爸,战士肖思远一直憧憬着娶上心爱的姑娘……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却把爱和青春永远留在了高原。“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此时此刻的加勒万河谷,山河如故、平静安宁,高原官兵也如往常一样刻苦训练、斗志昂扬。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回荡在山谷间,那是为英雄唱的赞歌,祖国和人民要把英雄的样子铭记在心,把英雄的精神世代传唱,把英雄的勇气继承发扬。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5
“喀喇昆仑精神”是驻疆部队在长期的卫国戍边过程中用生命和热血铸造的革命精神,已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喀喇昆仑精神,对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忠实履行新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喀喇昆仑之精神鉴我军之魂。我辈感之,忠而承之,切莫忘之,薪火传之。
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喀喇昆仑高原深处依然严寒彻骨,那里是祖国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日前,中央军委表彰祁发宝等一批在卫国戍边中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英雄,他们感动了中国。
海拔520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氧含量不足平原一半。有人做过计算,在这里即使躺着不动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连汽车平均动力也要下降30%。但在这个牦牛爬不上、鹰都不愿来的生命禁区里,70多年来,人民子弟兵守住了祖国每一寸山河,谱写了难以计数的英雄诗篇。在中国国防版图上,从昆仑山下的叶城“零公里处”始发的新藏公路维系着中国两大自治区的交通动脉,当外地驴友被公路沿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之际,殊不知公路旁有座烈士陵园,里面安葬了数以百计烈士,从消灭叛匪到自卫反击,从修通“天路”到巩固边防,是他们留下如此美丽的山河。
59年前,年轻战士罗光燮在器材用尽时,用身躯滚入雷区,为战友铺开冲锋的道路;司马义·买买提主动引开敌人火力,以生命保证战友全歼敌军;更有110多位在修路和保卫边防中因公牺牲和病故的解放军指战员值得我们深刻怀念。即便到了今天,踏着先烈足迹,继续在喀喇昆仑深处守护的子弟兵依然保持着“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
今天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学习喀喇昆仑戍边官兵的事迹时,很难从客观上体会到他们所承受的艰苦和经受的磨练。有的人感到“当兵很辛苦”,是的当兵辛苦,军人,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从入伍的那一天起,身体和生命已不完全属于自己,在血与火的浇铸下重新孕育着新的含义。和平时期,军人要顾大局、守纪律;战争时期,军人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别人眼里,军人是最不自由的职业,时时事事都要受约束,少了许多自己的空间,更多的是白日的摸爬滚打与黑夜的思念,然而军人的神圣与庄严,才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我们现在所处的条件和那些在“生命禁区”守防的战士相比,是非常优越的。我们学习喀喇昆仑精神,也正是要学习“忠于祖国、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6
近日,有报纸刊发反映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的综合报道。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巍巍喀喇昆仑,英雄的名字和故事,在这里静默伫立。在这片冰封雪裹、空气稀薄的“生命禁区”,官兵们以守卫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为荣,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逐步形成了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光芒的喀喇昆仑精神,其中埋藏着中国的制胜密码和精神力量。
密码一:初心不改 使命不渝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在日记本上写下的战斗口号,何为“清澈”的爱,为什么用“清澈”来形容对祖国的爱,我想,这是喀喇昆仑独特的魅力。边关无言,但战士们把自己当做祖国的界碑,用脚步丈量国土,用生命捍卫家国,戍边生涯中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就像一个过滤器,足以滤去所有的浮躁与世俗,洗净万千铅华,只留一颗初心,只剩下对这片土地、对这个国家无比清澈的爱,无比纯粹的初心。党员干部无论面临何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都应时刻把稳思想之舵,永葆纯粹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时提到,希望他们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初心使命代代相传,陈祥榕的选择正是当代青年人对这十六个字最为生动的诠释。喀喇昆仑的山脚下,埋藏着纯粹的初心。
密码二:责任在肩 一往无前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烈士肖思远写在战地日记上的一句话,他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去做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好河山,寸步不让”的庄严誓言。前方是数倍于己意图不轨的外军,背后是祖国领土和14亿国人,祁发宝毅然决然张开双臂阻拦,边防战士顶着石块、棍棒的攻击,誓死捍卫着祖国的领土,绝不后退。他们也有4个月后即将初次见面的孩子,有已经在家等待了多年的老母亲,有想要娶回家的心上人……不是没有牵挂,只是穿上军装就意味着要担当起军人的天职,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了一座座巍峨的界碑,替我们守住了山河无恙,守住了国泰民安。喀喇昆仑的山谷里,回荡着责任的号角。
密码三:精诚合作 同舟共济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这是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团不成文的“规定”,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正是这次战斗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雪域高原环境艰苦,各级官兵同住地窝子、同吃大锅饭、同走巡逻路、同爬执勤点、同站深夜哨,任何情况下指挥员都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无数沉默时光的甘苦与共,换来危难时刻的生死相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真心换真情,在这种优良作风的指引下,逐渐凝聚起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积淀出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谊。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这样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励下,一代代喀喇昆仑的卫士正茁壮成长。喀喇昆仑的高原上,传承着不朽的力量。
戍边英雄事迹事迹篇7
“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中国《解放军报》19日以此为题刊发长篇报道,还原了去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的过程,详细讲述了5名解放军官兵的英雄事迹。在他们当中,4人牺牲,1人重伤。中央军委对他们进行表彰。在国内,民众深受感动、震动,边防官兵“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得到网民的大量转发、引用。在国外,解放军在那场冲突中的伤亡情况一直备受关注,部分印媒自去年6月以来多次炒作,报道不实消息。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19日表示,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保持了高度克制,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中方须澄清真相,以正视听。
华春莹: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报道,非常感动
19日,中方首次公布在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中牺牲官兵的名单: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战士肖思远、战士王焯冉。其中,最年轻的陈祥榕出生于2001年,王焯冉、肖思远牺牲时也只有24岁。此外,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香港《南华早报》19日称,官媒“不点名”地指责印度的行为造成人员伤亡。《解放军报》的报道通篇用“有关外军”“外方”指代印度。文章详述道,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其间,对方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参谋陈鸿宇回忆说,“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
“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面对眼前的状况,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道。他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他的头部遭到重创。“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讲述道。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惨重代价。
刚任团长不久的祁发宝曾带领战士们在加勒万河谷的一块崖壁上刻下八个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也是中国民众共同的心声:19日在社交媒体上,相关报道评论区中被置顶在第一位的留言也是这八个字。有网民说,这样的事实应该被写进教科书中——青少年不仅应该学习过去英雄的事迹,也应该知道当代英雄如何用血肉之躯保卫祖国,这样他们才更懂得珍惜现在的这份安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动情地说,有关报道刊发出来后,她反复地读了好几遍,“这些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给了我们很大震动”,比如陈红军当时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了,肖思远憧憬着未来娶上心爱的姑娘,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我读到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非常感动。”
“澄清真相,以正视听”
19日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方为何时隔8个月还原加勒万河谷冲突过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当天表示,去年6月,印军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责任完全在印方。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推动局势降温缓和,保持了高度克制,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度担当。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国际舆论,污蔑中国边防部队官兵。
印度主流媒体19日对中方披露的人员伤亡情况予以广泛报道,但未提及对峙的详细情况,而且仍在不断重复此前的一些不实报道。“德国之声”19日梳理道,加勒万河谷对峙发生后,《印度斯坦时报》、zee电视台等先后引述“印度政府高层官员”的话或者匿名“来源”的数据,“披露”所谓的解放军伤亡数字与情况。
“历史不容篡改,英雄不能遗忘,中国媒体对英雄事迹进行公开报道,是客观报道事实的媒体责任,有利于澄清真相,以正视听,让世人看清其中的是非曲直。”任国强19日这样强调。
复旦大学南亚问题专家林民旺对《南华早报》说,宣布人员伤亡情况实际上是很敏感的信息,官方应该向牺牲烈士公开表达敬意,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时机。现在公布是一种平衡之举,是从大局出发,考虑了双方利益,避免关系破裂和在公众舆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敌意。
“一线边防部队脱离接触的相关工作目前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中印边境有望逐步恢复到长期对峙之前的和平与安宁。”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方在此时纪念烈士,既是对外充分展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也表明致力于维护中印关系稳定的意志,彰显中国在新形势下有理、有利、有节的大国外交风范。“这与某些印度政客和反华媒体竭力渲染仇恨、鼓动民族主义和反华情绪形成鲜明对照。”
印媒:印军从多个制高点撤离
本月10日,中国和印度政府宣布双方军队位于班公湖南岸、北岸一线部队从当天开始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印度时报》19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现阶段脱离接触工作已经完成,双方或将于当地时间20日在两国边境实控线中方一侧举行第十轮军长级会谈。此轮会谈将重点讨论除班公湖地区外,其他边境对峙点脱离接触的问题。
在《印度快报》看来,对新一轮军长级会谈作出安排,意味着印中两军已撤出班公湖北岸第四指地区,同时也说明印军已从此前占领的热赞拉山口、热钦山口等重要制高点撤离。印度陆军北部战区司令乔希对该报表示,“(脱离接触的)协议已经通过书面形式报请上级总部批准,然后付诸实施”,“所有行动每天都经过核实和确认”,“中方表现出了诚意”。
但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没有放弃对中印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的工作。据印度《经济时报》19日报道,有匿名政府官员透露,已批准在“阿鲁纳恰尔邦”(我藏南地区)修建18条边境巡逻步道,“印度陆军可将这些步道作为其公路运输线的补充,更有利于人员和物资投送”。该项计划预计耗资总额为116.2亿卢比(1卢比约合0.1元人民币)。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外交部外秘什林拉本周三访问莫斯科时形容,印中关系是“复杂的”,它势必取决于边境情况的正常化。
中方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是清晰的、一贯的、真诚的。国防部与外交部在19日的表态中都强调,中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维护中印两国两军关系大局、尽快推动局势降温缓和,尽快恢复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