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优秀5篇
相信你一定从书中获得了很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知识,赶紧写篇读后感吧,我们写读后感是对书籍中情感共鸣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在人间读后感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在人间读后感篇1
?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认为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每一章都写出那种人间琐事。一般我写长作文都不会去写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样,感觉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开花落、成熟、腐烂都值得他去写,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说话。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在人间读后感篇2
这是一个人在世间坠落过程的记录,主人公叶藏失格了,失去一个做人的资格,他说生而为人,很耻辱。
叶藏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当官,家里兄弟姐妹多但衣食无忧,可年幼的他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极其敏感,对人感到恐惧,日常琐事中大人的斥责在他心里留下阴影,每当被斥责,叶藏轻易就看穿大人暴露出类似狮子吼的动物本性。他无可适从,在跟自己的较量中找到了应对的方法——讨好,也因此开始了悲剧的一生。
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他讨好对方,藏起自己的喜好,为了让对方高兴,为了让家里和谐。有一次父亲外出工作,问几个孩子想要什么礼物,叶藏刚开始提出想要书,父亲不悦,反问叶藏怎么还是要书,就不能换点别的吗?还提建议买一个当时流行的小玩意给他。
摸清了父亲的想法,叶藏当晚就偷偷走到客厅,在纸上写上父亲提议的礼物,第二天父亲笑了,他也松了一口气。
从此以后,叶藏在“伪装自我”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愈加得心应手。在家里,费力讨好家人一派祥和,在学校,扮小丑讲笑话人缘极好,小心翼翼伪装费心费力表演,表面上他是一个十分开朗的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实际上他内心万分压抑,每天汗流浃背的表演让他痛苦不堪,久而久之地伪装自我终于让他彻底失去自我。
压抑终究需要找一个出口来释放,叶藏不止需要一个,是很多个。酗酒,谈恋爱,与女友约定跳河自杀,自己自杀未遂女友死了,得了诱导少女自杀的罪名被学校开除,从此人生一落千丈。那段时间父亲还通过朋友接济他,让他住在朋友并不富裕的家。
那个时候,如果他有机会跟家里人坦诚相对,在亲情的引导下也许还会慢慢好起来。可是亲情淡薄,出了自杀、被开除这么大的事,他的父亲母亲竟未当面劝导安慰,甚至避开不见。在他们看来,他辱没家门,在他看来,他就是辱没家门。叶藏的走偏,跟父母的缺位不无关系。
他逃离了父亲朋友家,切断跟家里唯一的.联系。他结识了同样酗酒的朋友,经常一起喝酒堕落下去,遇到英子和她女儿时,他曾经想过安定下来,她的女儿也曾经唤起他心中的温情,然而当他看着阳光下她们嘻戏的样子,他觉得自己是局外人,觉得自己不配,他不想搅乱她们平静幸福的生活。良子,叶藏买酒时结识的女孩,她天真,坦诚,对别人百分百信赖。就是这样的女孩都没能逃过书商的欺骗而被奸污,叶藏当时震惊了,呆在那里竟忘了去救她。纯洁是罪恶的缘由?
人和人之间的欺骗,人情的淡薄,世道的混乱,更加剧了他的恐惧,最终他被当成精神病人被兄长带回与世隔绝的乡下,由一个老太太照顾起居而在人们的视线里销声匿迹。
只是在我看来,谁也没有他清醒,人性的善和恶他看得清清楚楚,包括自己家人一举一动背后的想法和动机,他一眼看穿。只是,内心敏感洞察一切的他没能找到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始终都挣扎在泥潭里。这是关于人性善恶、自我、生命探索的书,书中的人物在现实中不难找到。
在人间读后感篇3
刚开始看前言对三张照片的描述时,感到十分诡异和惊悚,差点没继续看下去,但是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继续看完了全书,而且是一口气看完的。
为什么书名叫《人间失格》?用书后老板娘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不行,人变成这样就不行了”。原来所谓的“人间失格”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一个人能活到失去做人的资格该是有多么堕落。主人公业藏不但从小欺骗自己和他人,生活中处处迎合,活得疲惫不堪,而且对人充满恐惧,不能和人正常交流沟通,独立生活。长大后不但酗酒,还染上毒瘾,和女人关系混乱,与废人无异。也许作者真的是有精神疾病,这也许是悲剧的根源。业藏也是知道自己做人的失败,所以三番五次地想自杀,就像作者简介里说的那样,“最后终于成功了”。
另一个令我好奇的地方是,既然作者太宰治是那么一个失败的,无可救药的.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受欢迎,那么成功,而且还获奖了呢?也许是他从自己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正常的人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公正的批判,也许是他从初中开始就想当作家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记得有个说法,说是拥有平庸的人生的作家写不出伟大的作品,也许太宰治也是以身试法,将自己的人生剖析给众人看吧。
后来看一些评论,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说是“如果心情不太明朗就换个时间再看《人间失格》吧”。然而,已经将它看完的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抑郁,只有一种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的感觉。如果有关于此书的更深入的分析也希望能看一看。
在人间读后感篇4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幸运的年代,没有战乱纷扰、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享受着亲情友情爱情,追逐着各自的理想,尽情的挥洒各自的特长;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不仅使欲望膨胀,还带着一种病毒——使人变得麻木。
感染了麻木的人很少思考,而思考对一个人来说却十分重要。思考不仅能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对学习工作也大有帮助,还可以帮助记忆。(我想这就是为何我们很难记起童年发生的趣事吧。)当我们渐渐学会享受物质,忽视了精神世界的经营,人变得麻木不堪,如何享受生活?
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失去母亲以后,从童年走向人间,起初他在一家鞋店当学徒,而后又在亲戚那当仆人,受尽欺负,直到有一天逃了出去,在一艘船上当了洗碗的伙计,在那儿他遇到了友好的斯穆雷和司炉雅科夫,他们引起了他的兴趣。而后又在一家圣像店里当学徒,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各自的遭遇。最后又回到亲戚的工地当管事,结识了忠厚的老者奥西普,他令阿廖沙想起了斯穆雷和司炉。期间他迷恋看书,看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他的第二个爱好是与人交谈。他目睹了社会底层的阴暗面,受尽生活的艰难与不公的待遇,因此他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高尔基自述:“我还刚刚满十五岁,但有时觉得自己已成了中年人。因为我经历了各种的事情,读了各种的书,常常为各种的问题烦恼,好象从内部膨胀起来,增加了重量。”“但是书愈读得多,就愈觉得不愿去过那种一般人所过的在我看来毫无意味、毫无必要的`生活。”
15岁的少年,却能像中年人一般懂事,这是多么难以想象,我想正是苦难的生活造成了高尔基——这位著名作家深沉的思想。而我们在15岁时还像一张空白的纸一样单纯,直到18岁成年还要依赖父母,甚至直到大学毕业,这种显而易见的“幼稚”可见我们思想的浅薄。比起书中的阿廖沙,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书籍,让我这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汗颜,四大名著尚未能读全,比起没有受过教育的阿廖沙,我也只是多懂些数学,西洋语而已。而丰富的生活经验,深沉的思想是我暂时无法学到的。
当然,无须羡慕阿廖沙,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幸运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
在人间读后感篇5
笔尖流转,勾勒着华夏的符号。娓娓而来,人间的一草一木传出芳香。
我们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闪烁它生命的光辉;我们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我们俯身低头,看得到让自己头破发麻的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
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悄然划过,我们却不曾得知;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生命的赞歌在耳畔流转,我们却不为所动……
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人间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笔下的芋头、豆芽、铁蒺藜、紫薇、秋花、冬树……无一不是隐秘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这样细小的生命,分织交绘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拥有一双发现这些细小美好的眼睛,正是体现了汪曾祺细腻的心。
世间风物,平中显奇,谈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们从电玩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自阳光从天际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机屏幕的光,电视屏幕的光,电脑屏幕的光已将孩子们的视野与心团团围住,封锁。这样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遛鸟的学问,逗虫的乐趣呢?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壮大的同时,现实世界正在以残忍的速度不断缩小。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