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4-06 16:46:57 分类:工作报告

读后感可以激发读者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优秀的读后感可以抓住读者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向美而生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向美而生读后感7篇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1

今年暑期,听一位朋友谈起,他们将邀请郑英老师前来讲座,郑英老师是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感动杭城十大教师、杭州市首届模范班主任、杭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曾经担任过双班班主任,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捧起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激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

郑英老师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教师,要努力超越技巧的层面,走审美创造的道路,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

一、美在内修自身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无形的气质,教师概莫能外,但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我也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我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我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我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我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我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我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自己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偶尔在微信朋友圈晒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晒晒家人之间的幸福美满,是啊,我们教育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二、美在整洁有序

理想的教室,也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美的环境一定要以干净做底子。很多同事感慨怎么不管多破旧的教室在你手里都会焕然一新。净化是我的第一个法宝,我们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我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我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我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我希望我的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我相信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

好的环境布置还需要好习惯来保持。我们知道班级的卫生情况直接反映一个班的班容班貌,间接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班风。无论是第一天值日还是第一次大扫除,我都会毫不吝惜地花上两节课时间手把手传授他们方法。第一节课我会给孩子集体传授劳动工具的“使用秘籍”。正如小小的铅笔在学生手中并不轻松一样,每一样劳动工具对孩子纤弱的手上肌肉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交给孩子这些被我们想当然容易的方法是关键。我教会他们拧干抹布,把抹布叠成和小手大小一样的小块,朝一个方向擦擦完后再折叠换面,当孩子掌握方法把自己的书桌擦得一尘不染时,他们脸上别提有多兴奋。当我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地关注孩子的习惯,给孩子们的荣誉护照上增加一枚印章,颁发一枚劳动徽章,布置一些经验分享作业时,孩子们也渐渐对待值日如同对待一项神圣的事业一样。每天我们一起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静静享受属于我们的教育时光。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2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我虽未曾有缘亲临现场聆听,但从许多听过其讲座的同行的言谈和交流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后来有幸获赠她写的书,我如获至宝,心情异常激动。我即刻就阅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两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放假之前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20xx年又再次接手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这届学生整体素质高一些,学习等各方面比原来那一届要好一些,所以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多了。可谁曾想又因工作调动换了一个学校,好在接手的班级就是八年级。初到这个学校,了解到这个班现状:基础差,纪律不太好,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全县倒数第一。学校又给我安排一门从未带过的地理课。三重压力,真是压力山大,我该如何是好?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带好这帮孩子,如何带好这两门课?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3

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 ...

?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4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年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一、调整心态,教师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自身垂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成人之美,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5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

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

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

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

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

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6

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

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的病,但也逃不开病情的折磨,前段时间我查出来了四项病,我已半信半疑的状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所有病情都与以前的饮食、生活作息密切相关,自己又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个警告。

李开复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压力太大,精确时间。这其实是很多人目前都有的同感,时间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总觉得会失去很多。

我在这看书,他在那感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反省,而不是追究过往的一切,一旦追究起来,谁不是长篇大论,但提到反省,又是闭口不谈,过后也许还是一如既往。

说到每个人的思维,我有时确实不能理解医生所说的≥2的这种表达模式,但听李开复这样一讲,他们当时所考虑到的东西,跟当事人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会以我的角度当面提出质疑,但我越来越清楚,每一种认知、观点、立场不同,无关是非对错。有了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争辩的烦恼,在医疗专业上,我会尽力配合医生。”这让我想到,最近因生病检查而跟医生发生的口角,深感惭愧。

对于人生的迷茫,不在于别人给我的信息,而在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误解,再放大,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不得平复。对于生活的的追求,更是如此,当你突然开始羡慕一个人,对方的所有动向,你都会觉得恰到好处,非常向往,却忽视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面貌。认清自己的现状,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太多的外界干扰。本是个动荡的年龄,却又随波逐流,你不难过,谁难过?

长时间的不看书,太容易让我陷入一个知识枯竭的状态,无法想通很多事,便形成恶心循环,久久不能逃出这个怪圈,才会引发各种因思考欠缺的事情。

当合上书的那一幕,想的最多的是网络,因李开复就是一个网络科技伟人,看他的书,很难避开这个圈子,但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在之前我也是相当模糊,又一次感触到知识的不足。

书中写到最感人的一则是“这场病,告诉我,不要把每件事的不如意看成一个‘果’,(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到惩罚),而或许这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因’,是让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对于网络信息,还是无法做到无关是非对错的心态,李开复不止一次的提到网友这个词,不得不让我陷入一个愤青的圈子,书中写到,“乔布斯在工作会议中突然从椅子上滑落倒地的视频,曾被网友嘲讽他到死还不忘工作,但身悟禅机的朋友却淡淡的说,‘等你修行到和他相同的境界再嘲讽也不迟。”无法反驳,无比有力的回复,而那个嘲讽的人,会不会在看到这则信息之后羞愧的不知所措,或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基本已经将事实的本来面貌,扭曲到不复存在了,而此刻大多数人都已娱乐的方式在观看新闻,纯属打发时间。当然,这也是一种挺好的方式,无需嘲讽,只是将这种方式太极端,就有点刻意无为了。

此刻的故事已经开始慢慢开始平稳发展了,从一开始的拒绝,反对,愤怒,再到接受、平稳、最后的释然,最终的'重生,向死而生的故事才慢慢有了大概的理解。

多次看到李开复说,家庭第一,健康第一,而我们普通人大多数追求的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温馨的生活,因为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提前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也许到了五十多岁,才能理解到吧。

但此刻的我们,90%的生命在于工作,也就是说,此刻的年轻人,正是努力的时候,一味的追求李开复所传达的信息,肯定会误解,但他的的人生观不得不说,无可挑剔,多次在文中提到,在大病之前的工作状态与现在的状态的反差,可见这其中所表达的转折,是需要多大的痛改前非的勇气。

创新工场是一个怎样的具体背景,在刚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特想放下书本,去查资料,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文中内容,已经在很多方面介绍了创新工场各个信息,比起百度,更加全面温馨。

“创业者是伟大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可,它的伟大表现在对于未知的探索与自身的行动,也许有些东西在潜意识里提醒着自己创业,这对我来说是现在最敏感的的话题了。欠缺太多,有心无力。各种不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若万事俱备,东风等候,那还能是叫创业吗!

将以往所忽视的一切事物,在有生之年还可以重新弥补,这将是对自己对家人朋友最大的回馈。书中内容已经慢慢向平稳发展,身边最亲近的人才是你回归生活最好的动力。当李开复开始关注亲人、朋友、爱人的时候,他在大众内心的形象已然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以“世界因我而改变”到每天用心去享受生活里的细支末节,他的死亡学已经修成。

书已将近看完,正如我之前在朋友圈发过一段文件,关于芳华。而这本书,我用了五天的时间将其看完了李开复的十七个月,说来有点可悲。因自己只是个读者,也无需做太多。

在此,也希望,正在失眠,正在工作的年轻人,在忙碌之际,能时刻规划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也有梦想,有激情、有放纵。但愿我们在以后的可以像他的心境一样,对待生活,积攒时光。

向美而生读后感篇7

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一书,汇集了她的17篇教育随笔,内容分为这样两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辑文章,均紧扣“向美”的主题。从郑英老师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对教育之美的享受,这也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能达到的较高的境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直面教育中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优秀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学生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是在他们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会非常智慧地予以解决。

很多老师都有类似这样的感悟,正是那些问题学生成就了他们。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中,郑英老师分享了几个教育案例:“红孩儿”伟伟、“低起点”孩子涛涛、“芥末型”绩优生子轩等。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班级里学生的影子。相比较而言,我们是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决定了我们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数。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把问题推给学校、家长,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进行解决,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教育态度,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对学生教育日常的疏导。大禹治水的办法经常被老师们引用并奉为圭臬,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词语就是——疏导。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力。但是,如果能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果能指引着学生向更高层面上发展,那自然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了。像很多班主任带班一样,郑老师的班级也有公约。但他们的班级公约里所写的,并不是几不准,如有违反,将会接受什么惩罚之类的。他们的公约里,写下的是师生共同的信条和愿景,是指向着让孩子们向善向美的具体的做法。而且,这些公约,是通过学生们的深度讨论后确定下来的,而不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家之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不只是在问题出现时会发生,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也应该施行。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郑英老师让学生辨认校园里的树木,查找关于这种树的传说,了解与它有关的历史人物,看它是否当选,这样,校园就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具体的环境。郑英老师几年来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是,定期走进大地,阅读大地之书。她不仅自己从大地之书上获得灵感、培养诗心,还把学生指引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切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是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一个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无限拓宽了之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不仅要能发现,还要能创造,能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享受这样的教育。

《向美而生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