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读后感6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自己的情感表达,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理性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理性读后感篇1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这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面,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理性读后感篇2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低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理性读后感篇3
人类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人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一直是哲学家人讨论的主题。文艺复兴以来的的哲学家大致有2派的观点。一派是认为只有依靠人的自身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就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考察内心就可以获得知识,笛卡尔,卢梭就是这类唯理性派的代表。但是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来自于观察来自与经验,我们所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经验的累积。
这两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唯理性派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比如凭经验认为斜插在水中的铅笔是弯曲的但实际上不是。唯经验派认为喂理性派是闭门造车,所的的结论是无本之木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这个争论被康德解决了,康德认为人要凭借着自身的认识能力来分析观察得到的材料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
本文的绝大部分的结论都是从康德的巨著《纯粹的理性批判》得来。
首先要提出个概念,康德认为物自体是引发我们感觉的基础,是一种已经存在但是不为我们所能探求的概念“作为我们感觉对象而存在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是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它们作用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产生的表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能超越经验。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3种: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认为感性能力得到直观感性知识。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整理经验使它成为数学知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感性直观有两种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这2个概念先天就有的不能通过外部的经验的来的经验概念。“因为为了使某些感觉与在我之外的某些东西(也就是与我所在空间的另一空间的某些东西)发生的关系,以及同样为着能把那些感觉表象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从而不只是彼此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一定要一空间观念为前提的所以空间不能从外部的关系里根据经验获得啊,正相反,这外部的经验只有通过我们所设想的空间观念才能成立。物自体只能给我们个原始感觉,而这个感觉只有感觉之外的某个东西结合才能形成经验。时间也不是从任何经验所的来的经验概念,因为要是时间不是作为前提先天的成为同时或者继续的基础,那么同时和继续也不会进入我们的知觉。只有在时间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表象许多东西在同一时间存在(同时的或不同时的(继续的))所以经验要有时空观念为前提才能存在。
康德认为时间因素和经验的结合诞生了代数,空间因素和经验的结合诞生了几何。拿代数来说,比如1+1=2这个代数知识,先是有个1,然后在加了个1(时间上继续加1)结果和2等价了。这个时间上的增加加的结果才是代数存在的基础。同样的比如几何知识上的空间的2点直线的距离最短必须有空间的量度所以我们有了空间在个概念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因为时空这个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数学知识也有普遍性和自然性。
康德认为知识的一切作用归于判断,因此知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判断能力,又因此,知性是一种思维能力。
康德认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经验的纯粹概念才是思维的根据。他称这种纯粹概念为范畴。这些范畴分为四大类,每类包含3个范畴:量(统一性,多样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个性,偶性,原因及结果及交互性—既主动于被动之间的关系)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偶然性与必然性这3对)这些范畴都是纯概念与经验无关的是先天性的“与感觉无关”人可以通过这些范畴来解释自然,给自然立法。所以说康德认为人类发现的自然规律不一定就是客观规律,可能是有偏差的。这也可以用人类在科学上的不断进步新的概念不断的修正代替旧的概念来佐证。“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的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来形而上学导论》)悟性实际上是自然的立法者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一种现象,对于本质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不可能知道物自体。
理性是什么康德首先说“我们的一切的知识然后进达知性,最后终止于理性”理性是一种想超越现实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与我们现实的客观的表象的此岸世界相对的,这是个绝对的无条件的概念,世界及自身的欲望。可是我们是不能认识和把握它的,在这方面探索就是形而上学。我们日常的常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把一种属于现象的东西加上物自体才有的属性使之符合物自体。比如很多国家都认为宣称自己的制度是最理想的,这就是一种绝对化的说法,事实上也是主观的不是能被检验的。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就是直接去追寻彼岸世界想去探索物自体,这就是形而上学,比如探求灵魂,世界的本质和上帝。灵魂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本质的世界是自然物质世界的最高统一体,而上帝是一切之中的最高统一体,是最高的物体和理念,是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这三者都是我们所不能考察的,因为前面说过了要考察现象就要用到知性,而知性只能考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畴里的事物,但是灵魂,这种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则不能被考察到。所以所以康德就说过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些彼岸世界的事物是我们不能探求的。
强行的探求世界的本质的话就会引发二律背反,也就是说一种事物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比如下面的四个经典的相对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单纯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单纯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正题:世界存在着绝对的自由。反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必然的制约没有自由。
正题: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这四个背反都是可以被相互驳倒的。比如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在此刻以前肯定有个无限的过去,但是如果过去是无限的,那怎么会有现在的时刻呢。因为不可能经历无限个过去到达现在啊。如果说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时间就有个开端啊,那么时间是怎么产生的?开端以前是什么?这也是无法回答的,时间也是不可以无中生有啊。所以康德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纯粹的理性的所有一切辨证之尝试的结果不仅证实了我们在先验论中所证明的,即我们所有自以为是以为能够引导我们超越可能的经验世界之一切的结论,都是欺人的而没有根据的而且进一步告知了我们人类的理性具有超越这类界限的自然倾向”。
理性读后感篇4
本人曾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说是读后感,也可说是笔记,现供你参考: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于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等同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本人阅读的就是第二版单行本(译本)。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同外,整体内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非常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这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理性读后感篇5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为金融学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是继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场理论之后,解释证券价格波动的一种最新理论。很多人认为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smith这一事实,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目前的美国市场已经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公司(如著名的lsv资产管理公司)。
该书是20xx年前后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shefrin的《beyond、greed、and、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shleifer的《inefficient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xx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股票市场当时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xx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二、要理解股市价格运动的基础,我们必须转向心理学
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理解股市价格运动的基础,我们必须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价格可以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心理价格两部分。在某一特定时刻,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决定的心理价格成分可能只在总价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价格为负数,使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形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价格为正数,使股票价格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形成投机性泡沫。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显示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三、价值投资的精髓:买入的价格一定要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xx年至20xx年或20xx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的理解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该书第1章给出了1881-20xx年美国股票市盈率曲线图(图1、2),美股存在四个非常明显的市盈率顶峰: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xx年。
shiller在书中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低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要高,而高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则低,甚至是负数。20xx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理解,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意义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买入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买入的价格一定要便宜,一定不要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买入后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我坚决相信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20xx年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买入持有策略,我会选择“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在10-20年以后将得到公开的验证。预祝shiller教授凭借在行为金融领域的杰出研究,在若干年后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性读后感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0--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