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都的事迹材料7篇
事迹材料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坚韧毅力与无畏精神,通过事迹材料,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对于评估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创业都的事迹材料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1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返乡流动党员汪云龙表示,xx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xx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2
1975年出生的---,1998年毕业于-----学院。从农村里跳出龙门的他,毕业后再次回到农村当起农民,靠着自我摸索在农村创业,他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每个创业的人都有过不同的坎坷,认准了创业的方向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刚开始,---养过虾、种植过西瓜,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不是他要发展的方向。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创业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他决定引种北海1号哈密瓜,进行大棚种植。对于没有大棚种植经验的他来说,大棚种植是个全新的领域。于是他从头学习,每天泡在大棚里十几个小时,精心的护理自己种植的哈密瓜,一天天看着它们的成长,就像盼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首批哈密瓜成熟后,瓜肉香甜可口、口感清爽,一上市就被客商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
首次的成功使---更加坚定了走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道路的信心。去年秋天,他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为做好技术管理,他请来农业专家授课,并大胆采用滴灌技术、整枝茎部涂药、人工授粉等高科技技术,达到抗病虫害、提高哈密瓜品质的效果。到11月份,他一个成熟的哈密瓜可以达到2公斤,又以每公斤11元的高价被客商抢购一空,---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的棚室哈密瓜种植成功后,村民们赶来参观学习,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的解答,并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他还说,希望今后可以成立哈密瓜种植培训基地,承担起向周围村民无偿提供参观学习和培训服务的工作,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民做点好事。
今年村委换届选举,---高票当选---党总支部委员。村民们都说: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热心,我们相信他能有一番作为,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土地、心里装有群众的人,因此大家毫
不犹豫地选他。 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划。他说:村民的信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在埋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却不曾想到,也能给他人带来帮助,这更加鞭策我要加倍认真工作,不辜负群众的希望。---村是一个咸水养殖大村,有一千多亩规模的对虾养殖。---看到虾塘对虾出售完后,大片虾塘空闲着,白白浪费了土地资源,觉得非常可惜。因此他想是不是可以把虾塘里的水放完,试种哈密瓜。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浙江三门县已经有这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从三门县的经验来看,虾塘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种出来的哈密瓜特别甜,皮色也好看。另外,一般情况下瓜类在同一块土地上是不能连作的,但在虾塘内每年都可以种植,因为对虾与哈密瓜轮作后,土地肥力足,瓜种了后有根瘤菌,对对虾和哈密瓜都有好处,肥料省,发病少。
三门县的种养结合、瓜虾轮作模式,对---有很大的借鉴和推行价值。虽然---与三门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技术到位,这个新模式是能够在---出成果的。 有了这一发现,---决定要抽出时间,确定几个虾塘,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投入成本不会过大。如果试验成功,将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这样不仅能给村民创造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还能让---村生产的哈密瓜香飘天下!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3
1986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的金兴谊是兰州远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药品流通领域业务。现有职工100多名。20xx年销售规模1个亿,纳税20xx年。35岁时,他反复思考 后认为,教书其实不适合自己。首先是学校这个平台不够,空间不足,节奏太慢,制约较多。他需要市场这个大平台,社会这个大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施展自己的能力;其次,学校工作条件不够好;第三是自己生活艰辛,结婚需要住房,只有一间筒子楼,做饭只能在门口用砖垒个锅台。因此他毅然决定辞职离开学校,开始自主创业。
如何选择创业方向?金兴谊的经验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于是他选择了医药行业。选择后首先是研究国家政策,把握时代机遇。通过对省医药集团公司一家最困难企业的改制,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是甘肃省医药领域第一家改制企业,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远方公司10年来从小做大、由弱变强,靠的是创新、执着与激情。企业不断地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在行业竞争中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同时,他在企业内部高层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的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方面,与员工达成高度共识,激发员工对待工作、生活的热情,创造远方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现在,“要做就做最好的——追求卓越就要不断创新”、“激情也是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等已成为公司上下的广泛共识和坚定信念。
谈到自主创业的体会,金兴谊说,感触最深的是要从内心拒绝平庸,实现自我。他认为人的一生极为短暂,不虚度一生是我们每一位有头脑有思想的年轻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他不主张大学生一毕业就一窝蜂拥向党政机关、外资企业,因为年轻人过早进入党政机关会磨去锐气。同时,优秀人才都去外企工作,会把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人。
他说他崇敬蒙牛的牛根生,崇敬华为的任正非。国家需要任正非、马云、牛根生、俞敏洪、王石这样的企业家,国家需要华为、阿里巴巴、蒙牛、新东方、万科这样的企业。中小企业不需要过多的国家投入,不需要国家为他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这些企业会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缴纳大量的税款,有数据表明,20xx年中小型民企解决了中国75%的就业人员,纳税占半壁江山。
因此,他认为优秀大学生、有思想有头脑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重点考虑自主创业这条路。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有许许多多的机遇。大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应该大有作为。
他认为创业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自主创业;另一种是参加二次创业。所谓参加二次创业就是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中、小型民营股份制企业,第一次创业人员由于年龄、知识等原因要退居二线,为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他需要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人以股东的身份加入,新人的加入对企业来说就是二次创业,这是大学生的重要机遇。
刘平文出生在于贫困的定西通渭山区,从小学到初中,他一边读书一边帮父母干农活,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主动承担。父亲是木匠,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他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赋予他坚韧与诚实的性格,成为以后创业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1993年,他被分配到兰州市塑料五厂工作,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并很快得到了领导和职工的肯定与认可。1998年,因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全厂停产,工人下岗。怎么办?他一次次告诫自己:一定要重新站起来,让自己的理想延续。于是他毅然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凭着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木工手艺,他开始干起装修行业。铺过地砖,吊过顶,做过铝合金门窗和柜台。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有时为了干活,甚至昼夜连轴转。一年后,赚到2万块钱,最值得欣慰的是认识了许多拥有不同经历的朋友,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1999年,他开始走上了经营塑料这个行业,因为他与合伙人曾经都在这一行业中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发现北方有许多塑料废品堆积如山,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而南方尤其是浙商因得不到原料而无法扩大生产。他们抓住这一商机,首先选择了收塑料废品,将回收的塑料废品转手卖给浙商,以此打开局面,开始了真正的创业。至20xx年,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也就是这一年,随着兰州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型建材市场供不应求,保温泡沫板材因塑料五厂的停产供需出现缺口。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刺激下,他根据产品用途进行市场细分化,制定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以短而精为基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投资建厂,向新型建材行业进军,建立了一家塑料制品生产厂。他从一开始就从原料到工艺严把质量关,有些技术性较高的活都是亲自操作,一丝一毫也不放过。通过这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质量问题。产品一经投产上市,就引来了很多客户,产品供不应求,很快在市场上站住了脚,他的陇源公司也就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在谈到创业的体会时,他说,人生的路很漫长,创业的道路很艰辛,我们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只有经历很多的身心磨练,意志才能更坚强,处理问题才能想得更周全,思想才能更开阔。
同时,要有宽阔的心胸,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帮我们度过难关;更应感激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人,没有他们,我们的思想达不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认为,不管做商贸也好,还是开工厂也罢,都不可能是独家经营,客户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如何能够得到客户的亲睐呢?只有诚信!我们要学会一种换位的思维方式,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把企业做得更好。
青苹果之家成立于20xx年5月4日,由钱城官和一群有能力、有信念、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团队自主创业而成,是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品牌。从20xx年创业至今,青苹果之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忘母校培养,服务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塑造了大学生创业的榜样,也得到了学校和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青苹果之家创始人钱城官于20xx年被评为“鄂州市100名创业带头人”;湖北日报、鄂州电视台、鄂州日报、鄂大校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多次对其创业事迹进行专题报道;20xx年6月青苹果之家被鄂州市政府认定为“鄂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同年9月钱城官被评为“20xx年鄂州市十大创业明星”。
目前青苹果之家已有5家门面,就业人数3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人,大学毕业生9人,在校生16人。另外青苹果之家营销团队兼职学生50余人。
主要经营:校园营销公司、起航it电脑培训、吉他培训、二手交易市场、冰爽茶吧、电脑城、中国移动青苹果指定专营店、圆通快递、校园代理等。
从20xx年至今,青苹果之家每年为鄂大学生提供不低于500个兼职机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5人左右,每年至少为校园社团活动赞助2万余元。6年来,已经为鄂大学生提供了3000多个兼职机会,210余人的就业岗位。秉着“诚信经营,服务学生”的宗旨,青苹果之家在发展的同时,也深得学校师生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
作为一名大学生自主创业者,谈起钱城官的创业事迹,我们还是分两个阶段来介绍比较好。正如钱城官所说:创业之路是漫长的,创业的过程也是艰辛的,在收获成功与喜悦之时,更多的收获应该是创业过程的感受与经验。
第一阶段:边读书边创业,20xx年至20xx年。
在鄂州大学,提起钱城官,没有不认识他的,不但认识,人们还会竖起大拇指说上几句:“这小子不错,在校时就开始创业,做生意令人刮目相看”、“他的脑袋像潘多拉的魔盒,关键时候总能蹦出好主意”、“简直是个超人……”
钱城官何许人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这么多人对他赞赏有加?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了他,也走进了一个相信自己、永不言弃的大学生创业故事。
钱城官,福建人,鄂州大学20xx年自主创立鄂州大学第一家学生创业店——“青苹果之家”学生餐厅,现任青苹果之家学生服务部经理。
借鸡生蛋,靠20xx年时间。
20xx年,钱城官瞒着父母偷偷地开起了学生餐厅,当时他身上只有20xx年我都拿了奖学金。”
从百到万,业绩直线上升
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钱城官现在过得很轻松惬意。
从最初一个仅有4张桌子,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店,到今天拥有12张餐桌、3个大包厢的三层别墅式餐厅,总价值达三万多元,他可创下了不小的奇迹。从原来一个人创业到现在几十人连锁经营创业,钱城官创造了鄂州大学学生创业的先河,更树立了大学生创业的榜样。如今的钱城官已是名符其实的老板了,赚了钱的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忘记帮助身边的同学,而是更兢兢业业地做事。他从酒店请来两名专业厨师为他打点,还在学校请了12名兼职服务生。
采访结束时,钱城官向记者透露,毕业后他暂时不会离开校园。他说人生的第一份事业是在鄂大开创的',舍不得校园的一草一木。最近,他正打算在鄂大开家分店。
以上就是20xx年之前钱城官的创业经历。
第二阶段:毕业后继续创业,20xx年至20xx年。
毕业,对于钱城官来说,既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面临的一次人生抉择:回老家福建再做打算,还是继续青苹果之家创业之路?他确实犹豫徘徊过,但深思熟虑之后,钱城官选择了继续创业。
从20xx年至20xx年钱城官除了继续经营并改善餐厅外,也开始尝试新的项目,比如二手交易、移动、电脑及培训等,这也为后来的转行打下了基础。这两年青苹果之家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也得到学校和媒体更多的关注。“筹资600万元,扶持100名创业带头人,带动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20xx年鄂州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钱城官有幸获得鄂州大学的推荐,参加了市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创业培训,并顺利结业,成为20xx年鄂州市100名创业带头人之一,还获得由学校担保,政府贴息的5万元创业贷款,这再次给了钱城官创业的信心与鼓舞。有了这笔资金,钱城官于20xx年底顺利转行,开始经营新的项目:校园营销、二手交易、吉他培训、校园代理等,并成功收购起航it电脑培训中心。问及转行,为何放弃经营四年之久的餐厅,钱城官有太多的不舍,但他只是这样的回答:做餐饮是赚钱,但是也很累,重要的是它好像只是我一个人在忙碌,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给学生和别人带来什么,我不希望我一个人做事与赚钱,我更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在我成功的同时,带领更多的人与我一起成功。
经营规模扩大,项目增加了,钱城官也开始扩大自己的创业团队,从学生中招聘合适的人选,并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叫到鄂州来一起帮忙。当然,期间市相关部门领导多次莅临青苹果之家给予钱城官关心与指导,同时湖北日报、鄂州日报、鄂州电视台、鄂大校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多次对青苹果之家进行宣传报道,这大大提高了青苹果之家的形象和知名度。在以钱城官为首的青苹果之家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青苹果之家的发展更顺利,更具影响力。20xx年5月青苹果之家成功加盟中国移动,在莲花山开了一家——鄂州移动青苹果指定专营店;6月份青苹果之家被鄂州市政府认定为鄂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6月17日当天市相关部门领导和校领导参加了在青苹果之家举办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揭牌仪式;9月份钱城官被评为20xx年鄂州市十大创业明显;9月6日青苹果之家在鄂大校区内又开一新店——冰爽茶吧。
钱城官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大了,他知道青苹果之家作为鄂大学生自主创业品牌与鄂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正如田校长所说:“青苹果之家被鄂州市批准设立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体现了鄂州市委、市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爱和支持,希望创业示范基地能成为我校学生认识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的新平台,为全面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积累经验,并起示范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道路。”钱城官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他也一定会带着这份期望继续他的创业之路,努力奋斗,谱写辉煌,不忘母校恩情,不忘社会栽培,不忘所有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相信在市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在以钱城官为首的青苹果之家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青苹果之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强!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4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5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6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创业都的事迹材料篇7
闫xx,女,22岁满族,中共预备党员,xx镇xx村xx居民组居民
20xx年大专毕业后的闫xx想过很多的就业之道,面对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她彷徨过,面对每月几千元固定月薪的工作她犹豫过,曾几何时“村之娇女”的她在面对就业时也无奈了,在现代社会就业竞争压力面前又有多少大学生在就业之路上挣扎?
带着很多纠结思绪她回到了自已的家乡新甸镇合顺村闫家卜,当看到村里和家里种小柿子的温室大棚时,她感到豁然开朗,发展家里带动村里温室大棚难到就不是很好的创业之路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闫xx很快从迷惘和彷徨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角色的转换,阳光女孩的激情与活力又重新展现出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她遭遇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80米长x米宽的大棚估算成本就需要8万多元,这对于刚毕业的闫xx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起初,她向亲戚朋友们借钱,但是借钱也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很多人看到她以前也没搞过大棚,经济效益如何都是未知数,很多人都不愿意借钱给她,还有人劝她放弃想法,多考虑一下,但是资金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眼看着就要错过当年的最佳种植时间了,闫xx开始联系镇信用社贷款。
资金问题解决后,技术问题又成了最大的难题。根据这样的情况,闫xx又忙着联系种小柿子方面的技术人员,在过去村里大棚种小柿子很多时候都是凭着村民自已多年种大棚的经验来搞。但闫xx
认为这样不行,在农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还用过去的老方法种大棚是不行,经多方考察和请教专业技术员,她自已也逐渐的掌握了种植小柿子的技术,并把有经验的技术员带到村里,有了技术员的帮忙,温室大棚终于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开始忙碌起来。闫xx每天都早出晚归,从建设大棚到扣棚,再到育苗,直到最后的种植,收获。
从之前的从不沾土,到整天蹲在大棚里,跟土地打交道,闫xx说自己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她并不觉得这样的改变有什么不好。她经常对周围的人说“土地是农民的亲人,而农民是我的亲人,我一定要将温室大棚做好,并且带领本村村民一起致富。”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xx年12月末,她的大棚第一批小柿子上市了,当面对七八万的收入时,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这是她毕业后第一笔靠自已双手创业得到的收获。当同村的村民看到闫xx种的小柿子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自已家种的好时,都到她这里“取经”,她也无私的指导大家
有些在观望的村民也决定在她的的带领下发展大棚小柿子种植,现在合顺村的“小柿子”已经是一个当地的品牌了,闫xx准备20xx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通过创业,她的确感受到: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当创业有成绩和收获时,他认为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她幸福着、快乐着。
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迈开大步,甩开臂膀,在创业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努力为家乡新甸镇合顺村建设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