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8篇
只有认真将教学反思写好,才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到记录,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今后的教学任务更加顺利地展开,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1
特别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历练的机会,同时还有我的师父朱婷老师和语文组其他老师细致的指导及鼓励。这是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的讲评,我感觉受益匪浅。
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
在本节课中,我的讲解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其实,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回答问题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践行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
二、深层次地挖掘知识,不能仅限于课本。
在《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苹果、石榴、桃子作比较,用花生的品质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实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苹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既讲究了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呢?也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本的知识已经足矣,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为教师,课下所准备的知识一定要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知识进行讲授,就会有另外一种更好地效果产生。
三、严谨用语,避免产生歧义。
在本节课中,就“对比”是否是修辞手法产生了歧义,这属于我的用语不够严谨。而语文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以后我一定会注意,并且锻炼自己的科学用语。
四、注意每一个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这节课就出现了重点生字没播放书写顺序,这是我在准备的时候疏忽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书结构也不是很好,显得有些混乱,主线结构不够清晰明了,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使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一次次完善自我,做一个无愧于学生的教师。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我要不断的努力,每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2
每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像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一节课中有“败笔”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去发现,总结,提高!今天讲的《落花生》,对于一心想上出最佳“境界”的我来说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天平的一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天平的另一端却有些遗憾。在整节课中老师讲得稍多,学生说的偏少,读的还不够。《落花生》是篇传统课文,尽管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查找去设计,但却未能推“陈”出“新”,整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晰的,但落实到小的环节具体的环节,其教路和学路还有些零乱,自己没能做到成“竹”在“胸”,提的问题零碎,没能很好的给问题做些铺垫,有些学生回答无所适从,有时只好胡乱而猜之,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受到限制,而自己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得很不够,使得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不活跃!
教学时以谜语导入是好的,若能充分利用语文资源,如先出示谜面,让学生读(给学生读的机会),然后学生猜,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因为谜面是围绕谜底“花生”而设计的)先让学生了解花生的一些习性和特点,为后面的理解做更好的铺垫,这样可以避免陷入为导入而导入、为教学而教学的浅滩中!此外,在教学中与内容无关的尽量少说或者不说,比如在问学生花生有什么好处时,我却随兴说“多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寿,这是以前历代想长生不老的君王都不知道的秘密”,这些话与教学中心无关,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冲淡了教学内容。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3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课前,我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由于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我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本意,在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等,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中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我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次,详略有具体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裁减的。
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4
根据“教学课程”理论,《落花生》这片课文反映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花生虽然外表不美,但心灵很美值得赞美,喜欢,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利用插图和录音等多种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2、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富有实效的训练,使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3、围绕学习提示语,把学习提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课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点段,着重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拿花生跟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生进行比较真正体会到做人的美德:
⑴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实香、实用。
⑵桃子、石榴、苹果——外表美,果实又香又甜。
5、小组合作,自主构想,自主探究设计,互相交流引导、评价。
6、在过程性自我评价中提升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点明文章主题,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无限美好,光明灿烂,表现出父亲有一颗爱祖国、爱劳动的心,教学中紧紧抓住父亲教育子女的话去读,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
7、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5
自从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观摩了一些新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自认为是一个是一个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可当我“顺利”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新课程倡导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
为了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是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明明是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这些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这是我教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才发现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执教过几次了,而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完全丢掉了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接着用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有什么写作特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轻松学完了课文。正当我为自己驾轻就熟地教完这篇课文而自鸣得意时,我无意中翻开了教学设计,闪入我眼帘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词语让我的脸刷地红了。我预设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成了摆设,我的课堂教学看似顺利,可是从新课堂的要求来看,实则是一堂失败的阅读教学。
接着,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课堂教学,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预设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侯,我在课堂上几乎成了唱独角戏,或者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跟我走,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地位,忽视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几个理由:
1、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缺少书籍,到哪儿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没有几个学生会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学生合作中,课堂看似热闹,可没几个学生在真正地讨论问题,多数学生只是在当听众。
3、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探究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何况又耽误时间,课堂?夏亩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探??
可是,我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没有电脑和书籍,就不能收集了吗?可以问老师、家长。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讨论问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吗?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难度大、费时间就不组织探究吗?可以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外探究。更何况,学生现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码可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等他们条件具备了,能力增强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去自主地学习了吗?而教会学生学习不正是教学的一大目标吗?
自己和自己交锋了几个回合后,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新课程倡导“收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仅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有生机,更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终生学习。
因此,我对自己说,别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摆设。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6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7
虽然已经吃过了午饭,但是第四节课《落花生》的学习情景还是像一条深秋的藤一般紧紧缠着我。为什么——我苦苦思索,用心设计的课堂却那么生硬,那么没有生机,让好端端的四十分钟变得那么无趣。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此刻,我还陷在深深的自责当中,问题的症结没有理清,我就权且边写边梳理吧!首先,是我的课堂定位出了问题,昨天晚上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一百条时,明白了课堂的学习应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主,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与价值的课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让学生思考起来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而不能只盯着教学设计和教材,以及学生一次次的鹦鹉学舌,一次次的摘记别人的感受。因为有了这样的阅读思考,所以,今天的课堂我特意提出了"不能让自己的发言剥夺了别的同学思考的权利"的静悄悄的课堂样式。所以,课堂上当我把父亲的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思考花生的精神品质的时候,我虽然给出了时间,但也仅仅是几分钟,在那样短短的时间里,学生很可能还没能读出点什么味道来,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被我的自以为是的指导打乱了,因为,在这个思维开始运转的过程中,我发现第四节课学生神情与精神的疲惫,那种深思维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出现,所以,看到偶尔的几个同学举手,我就又不自觉地重蹈覆辙,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
其次,由于自身对花生品质认识的不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深,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粗浅认知,造成了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抓对比的过程中,思维混乱、思路不清,表达不畅,甚至还有几次让学生的认识偏离主题。
还有,课前备课时,总是想把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想清楚,备明白,结果导致课堂上教学的呆板、画地为牢,缺乏生机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但是,我却没让自己的课堂四十分钟得到喘息。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劳动直接导致课堂的低效。
最后,面对已经出现问题的课堂,缺乏调控的艺术,不仅不会调控,还让自己变得异常慌乱,尽管有过片刻的反省,但也在时间的催促之下,又陷入了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泥潭。
因为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落花生》一课终以失败告终。然而,上天总是钟情于知错就改的人,下午自习,一节别样的落花生却让我完美谢幕——
有了上午的教训,也因为有了活动时间“鸭子走”的比赛,所以,带着兴奋与激动,我再次步入了教室,没有刻意的准备,只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结合语文大本,再次落实《落花生》的学习任务,让花生品质深深扎进每个孩子的心理。于是,在简单而有趣的问好之后,我们直接进入定时记忆环节,而且我大声宣布,我也要加入背诵队伍。或许是我的加入激发了学生的记忆兴致,也或许是近两个月的定时记忆已经开始发酵,他们的记忆力水平正在突破,总之,仅仅一分钟后,一个男孩就举起了手,看到他把手举得高高,我也迫不及待的把手举了起来,并走到了他的身边,检查他的背诵,他的背诵极为流畅,没有任何磕磕绊绊,于是,我们相互击掌,以示祝贺。带着背诵的极大的热情,我又走到了小斌卫跟前,悄悄的问他:“背得怎样?”他竟然满脸开心的说,我已经背过前两句了,就剩一句了。”我兴奋的说,“来,背给老师听听!”他准确而流利的背诵着,瞬间,我被他感动了,曾几何时,在记忆的航船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搁浅,像一只飘零的碎叶,被歧视打击的几欲被自己掩埋。然而,当这个周一,他凭借着自己辛勤的起早搭黑的背诵,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记忆的曙光中奔跑的身影——今天,在这个冬意渐浓的傍晚,我再一次听到了一个可爱的生命拔节的天籁之音。当我趴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探讨着“父亲话中的深意”的时候,当我们一起发觉原来对于妈妈来说,小小的斌卫竟是那么有用,能帮妈妈倒垃圾,能陪妈妈聊天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因为,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虽然不好看,却是很有用。对于这样一个班级中的丑小鸭,这该是一次怎样的惊天动地的发现,为了让他的发现再一次扩大化,我们俩个人又面对着全班同学再现了一次刚刚的对话,虽然我们的对话不是那么流畅,可是,从他喜悦的眼神中,快乐的声音里,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破茧成蝶的快乐——
因为,有了新话题的引领,同学们再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整个家庭、整个班级、整个学校、整个社会、整个自然当中,用心灵探求着自己——一个弱小生命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当听到孩子们突然发觉原来生命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我知道,《落花生》终于该完美谢幕了,而此刻,放学的音乐也在催我该让孩子们带着新的丰收回家了——
落花生反思教学反思篇8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我大胆地对对教材进行取舍,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其次,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方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领悟这种说明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语言词不达意、引导学生读书不够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